首次挑戰廣達「設計學習」計畫策展任務的臺中市協和國小,團隊思考到校內學生的家庭結構,父母親因工作緣故,孩子放學後,多半於安親班度過,親子間互動疏遠,而六年級即將邁入青春期的孩子,或許在情緒上更加敏感,也可能多了一些心思,期待以「家」的議題,帶領這群孩子,透過他們的視角,試著以設計及創作,重新譜寫家庭的故事,呈現不同家庭的溫度及韌性。
「家」從我們出生陪伴至成長,可說是生活中最熟悉不過的日常存在,但仔細想想,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片刻,其實也些許陌生,因為你有曾好好想過,對你而言,「家」最重要的是什麼?又有哪個角落、物件、時光或氛圍最能代表「家」的模樣?
首度參與「設計學習」計畫的協和國小團隊,今年帶領六年級三個班共72位學生,以「柔」韌出發,圍繞著「家溫」的核心概念進行任務探究;孩子們先從蒐集與家、家人有關的具象物件出發,透過物件所承載的意義及背後故事,逐步討論並凝聚出自己對「家」的定義;而後,透過與家人的訪談,從真實互動中,提取出能為家帶來溫度的抽象元素與感情意涵,並以雷達圖、描圖紙呈現出自己與家人的指數,進行對照,透過每項元素的分數落差,與家人進行更深度的對話及反思;最終,每位孩子創作出屬於自己前所未見「家的故事盒」藝術作品,透過這些作品展現孩子們與家人間的點滴記憶與深厚情感。
家的存在對每個人的重要性,不管是你與家人面對外在壓力時,家是一個溫暖的港口、一個充電站;家可以讓我們每一個人更加充滿「韌性」。「甜蜜的家庭」是大家共同的心願,然而幸福對很多人而言是無法掌握的,是運氣不好?還是自己不夠好呢?都不是! 是我們從未好好學習掌握住自己的幸福!這次我們要挑戰的是,用我們青少年的大腦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甜蜜的家庭」。
今年學校與廣達文教基金會合作,期待各位小小設計師可以策畫一個前所未見的「家溫」特展,用藝術展現創意,說一個「家」的故事,讓參觀展覽的師長同學們都可以感受家的溫度,一起重新認識我們的家!
住在一起的家人是我們生命中最親近的人,你對他們的了解有多少呢?平常你們是怎麼相處與交流的呢?請你親自訪談你的家人,並以「雷達圖」的「溫度」指標,紀錄標示出能代表你們家人的「家溫」。代表出紀錄你們對「家」的看法,重新看見彼此的一樣/不一樣。
我們發現,「家的溫暖到底指的是什麼? 」每個人的解讀都不一樣。有人覺得一回家就聞到廚房傳來的飯菜香;也有人覺得爸媽的好感情,可以帶來家的溫暖……一個家能夠讓人感到溫暖的方法其實很多。請你以「為愛家溫」為主題創作一個家溫空間來分享這段歷程。
忙碌的生活中,可能爸媽工作出差,或者你要去安親班、補習才藝等不同的因素,家人們相處的時間縮短,無法時時相處在一起,這時重質不重量的陪伴就成了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讓我們共同設計一個「家溫」特展,打造家溫空間,觸動更多的人一起為家加溫。
1.規格 (WHOM、WHAT、WHERE、WHEN)
要 | 不要 |
1.要能詮釋家「溫」的概念。 2.作品要能夠直立展示 3.作品尺寸要在20*20*20(公分)範圍內。 4.作品至少要呈現一種「家溫」的元素 5.作品至少要有兩個人以上互動的畫面。 6.作品背景要有其意義性。 7.要取一個前所未見的家溫作品名稱。 8.寫出自己詮釋家溫空間的經典句當成作品副 標題(10個字以上)。 | 1.不能用溫度的表面邏輯呈現「雷達圖」 2.不要用「家溫」二字當作作品的名稱。 3.不要只以美觀來設計作品。 4.不要受限於「一般房屋」的造型。 5.不要人、物的比例一致。 6.不要只有單一色系。 |
2.水準(WHICH、HOW MUCH)
向度 | 再想想 | 可發表 | 可接受 | 專家級 |
能詮釋「家溫」 的概念 | 用表面邏輯詮釋(如度數、顏色) | 詮釋出「家溫」的抽象概念(例如:家人互動) | 「家」的概念(利用「家」進行聯想、比喻等方式)並與為愛家溫有關聯 | 賦予「家」新的詮釋,連結個人經驗,展現對家的期望 |
展品設計創意 | 以一般房屋造型作詮釋來設計作品 | 造形有變化和內容稍微符合主題 | 能以「家溫」設計作品。造形和內容都符合主題 | 能以「家溫」設計獨特的作品。造形和內容能完成符合主題並富有美感和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