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參與廣達「設計學習」計畫的桃園市青埔國小,去年團隊以「學習設計師」輕量方案的組成,關注學校營養午餐的剩食問題,引導學生打造青埔專屬的食物韌性午餐系統,而今年參與的黃志成老師同樣以「學習設計師」身分帶領五六年級的「創客培訓社團」,共同關注孩子十分有感且切身的議題,解決通學時段交通堵塞及碳排問題,鋪設韌性的通學之路。
每天早上,不知道你是否也有機會經過學校附近的道路?車子一輛接一輛,學生忙著下車,家長也焦急的東張西望,空氣中也多了些悶重的汽機車廢氣味。根據環保署的數據,交通運輸是城市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特別是在學校周邊的高峰時段,這個問題尤為嚴重。
而同樣受此問題困擾的桃園市青埔國小,是一個班級數為五十八班的大型學校,且透過校內六年級學生所做的調查,百分之九十的學生是由家長開車或騎摩托車送到校門口,所以造成了每天早上,不到30分鐘的上學時段,學校周遭道路交通擁擠,也導致大量碳排放及空氣汙染問題。而藉於真實情境下,老師以「碳韌家園」為任務,帶領創客社團五六年級的學生,透過實地觀察、真實的數據資料及分析,結合資訊科技,構想一套針對家長車輛分流及獎勵學生步行減碳的一套解決方案,並設計一個刷卡裝置,鼓勵學生在安全的情況下,提前在步行減碳區下車,步行至學校,也減少家長開車送達門口所造成的堵塞問題。
您們好!最近青埔國小學務處,收到來自學校周遭的居民抱怨,在每天學生上學的時段(7:20~7:50),學校周遭的道路總是交通擁擠、塞車,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的碳排放,造成空氣汙染,讓周遭的居民非常困擾;但家長們擔心學生上下學安全,還是會把學生送到校門口才下車。
如何能夠保障學生安全,讓家長放心讓小朋友走一段路程到學校,又能減少廢氣排放污染?
今年,廣達文教基金會與青埔國小共同合作,關心減少通學交通碳排放的「碳韌家園」主題,邀請各位設計師們透過思辨、創意、溝通與合作解決本次難題,並透過數位工具為青埔國小學生、家長打造一個前所未見的「通學減碳裝置」,用來減少碳排放,增加家園的環境韌性。
要 | 不要 |
1. 要實地調查或訪談,並在地圖上標計平時自己的通學車輛行進路線。 2. 要規劃出在通學時段,自己可以提前下車走路到學校的路段。 3. 要針對你行走的路段,設計更能友善學生安全且具提醒的交通裝置。 4. 裝置要能自動蒐集學生的步行資料及所減少的碳排量。 5. 上述蒐集到的數據資料要以自動化的方式呈現,並容易閱讀。 6. 要設計獎勵機制鼓勵學生通學減碳。 | 1. 不要只是憑一個人印象和經驗,就 在地圖上標註塞車路線。 2. 不要讓上學通學車輛停在學校周圍 的道路。 3. 不要只是為了學生安全而忘記考慮 其他用路人的行車權益。 4. 不能呈現和個資有關的資訊。 5. 不能只以文字及數字呈現蒐集的資 料,讓人難以閱讀。 6. 不要只能鼓勵個人的獎勵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