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廣達「設計學習」計畫四年數位任務經驗的臺南市二溪國小,今年再度攜手與第三年參與的臺南市篤加國小組成跨校社群。兩校皆鄰近曾文溪,社區的居民長時間與溪流維持了一種共生的關係,但隨著大量產業、人類活動,而導致了自然生態的失衡、環境的破壞,期待學生透過這個切身的任務,共同擔負起韌性家鄉及環境的責任與行動。
曾文溪,發源自嘉義縣阿里山區,全長約138公里,是台灣西南部最長的河川之一。它流經嘉義、臺南,最終匯入台灣海峽。對臺南而言,曾文溪不僅是一條自然河流,更是一條串連歷史、文化、生態與民生的生命之流。
然而,近年來受到氣候變遷、產業發展與人類活動的影響,中游地區水質惡化、下游地區生態遭受衝擊,成為地方重要且迫切的環境議題。而分別位於曾文溪中下游的臺南市二溪國小及篤加國小,教學團隊帶領五、六年級的學生,賦予「護生數修煉師」的身分,展開一段「護生、互生、富生」的「ㄗㄥ韌性家園」任務。學生們從實地踏查出發,二溪國小聚焦於汙水處理與河面垃圾回收,篤加國小則關注如何「凶狠圓軸蟹」的路殺議題,孩子們透過水質採樣與夜間觀察,結合數據蒐集與現場紀錄,歷經問題聚焦、流程繪製、關係人對談後,運用QUNO及Micro:bit教具展開原型設計,發展出1.0版本作品,在後續實證與反饋中,不斷調整優化成更具精緻度的2.0解決方案,不僅展現出高度的數位應用能力,更彰顯社會責任感與實踐行動力。
我們的夥伴學校──篤加國小位於曾文溪的下游,現在他們發生一件嚴重的生態問題,需要我們一起協力解決。因為曾文溪中上游的水污染,導致下游生態的破壞。我們都知道溪流受到汙染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家庭廢水,可能是工廠汙水,也可能是農民種植農作物時噴灑的農藥,隨著雨水流入溪流。
農民因為噴灑農藥才能有更多的收穫,得到更多的收入,然而遭受農藥汙染的水不但讓曾文溪的水質受到影響,更破壞了許多在地生物的生活棲息地,讓我們能看見的特有動植物越來越少。
現在,廣達文教基金會與學校共同合作邀請各位護「生」術修煉師們,透過思辨、創意、溝通與合作,進行田野調查,讓曾文溪的水域環境變得更有韌性,同時結合程式設計的概念,與篤加國小的護「生」術修煉師同「溪」協力,打造一個「前所未見的護生、富生、互生的數位裝置」,創造一個「曾」韌性的生態環境!
要 | 不要 |
1、要符合實際田野調查需求 2、要能讓使用者簡易操作 3、要能融合二溪在地環境 4、要能具備水質改善功能 5、要融入數位工具 | 1、不要與田野調查的需求無關 2、使用者難以操作裝置 3、難以跟現在二溪環境結合 4、裝置不具備改善水質的功能 5、不要成本過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