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樂善國小

尋藝在地紅磚情~大坪頂樂戀曲

改變契機

首度參與廣達「設計學習」計畫策展任務的桃園市樂善國小,以探究在地的磚窯為任務核心,曾是最重要的傳統產業,卻因都市開發、時代變遷而徒留遺址;這是學生每天通學必經之路卻對其沒有感覺,期待透過任務的執行,課程情境的投入,讓學生對生活環境有感,探查地方磚窯產業的興衰與社區的關聯,學習專屬於樂善地區的產業「韌性」,深究磚窯文化。

情境任務介紹

 

位於桃園大坪頂地區的樂善國小學生在每天上學所經的路途中都會看到一處高聳的煙囪遺址,這究竟是什麼?聳立的煙囪之於這塊土地及居民有什麼樣的意義存在呢?以這樣的情境鋪陳,樂善國小由五年級兩班學生化身「時空偵探」深度走入社區,探究地區過往因產優質紅土而孕育了磚窯產業及文化,在隨時代變遷,窯廠在都市建設下該如何展現其歷史風華及活化運用,以此回應今年的「韌性家園」議題架構。

學生透過社區踏查、舊資料爬梳及耆老訪談,挖掘過往在地歷史的美好,在吸取舊的故事及經驗後,轉變思考未來產業活化、窯廠轉型創生的養分。任務歷程,以電子報形式、老照片呈現探尋磚窯廠的過去,以色彩、形狀元素壓克力創作展現學生對於現在家鄉的感受及意象,最後由立體紙雕模型建設出窯廠轉型與社區共榮的未來想像。

期待藉由這樣的任務歷程及成果,讓新移民與原生居民都能對所居住的這片土地及文化產生認同及珍視感。
    

任務信

各位時空偵探:

你們有發現嗎?在這附近的某處,有兩根高聳的建築似乎從很久以前就存在,住在這裡的人一定都看過,但是又沒有辦法靠近它, 最近有人在附近的工地裡面挖到了一些文件和一張老照片。
文件已有多處毀損,在能辨識的部分中,我們發現有一個叫做 「協和」的名字出現了很多次......
「協和」這麼名字到底是什麼?跟那處建築又有什麼關係?在這附近長大的人是不是可以給我們一些線索?
而照片中建築的樣貌也和現在有很大的不一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未解之謎就像林口台地上的濃霧,籠罩著這裡。現在,為了釐清這些謎團,我們與廣達文教基金會合作,請你必須依靠這些線索,來找到真相並且讓那裡變得更好。

任務一:過去的真相

「許多真相被講出,但更多的真相被隱瞞。」
那處建築的功能是什麼?發生了什麼事讓他變成現在的模樣?
請時空偵探透過雙眼與科技輔助了解建築的功能與現況,透過實地參訪、訪談在地居民解說老照片、閱讀繪本、遊玩桌遊等,以各項行動來了解建築的歷史與現今困境,發現它沒落殘破的原因。

任務二:時光回溯 翻轉未來

「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在確定情報後,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以身體說故事、情境劇展演、抽象繪畫等方式,結合蒐集來的情資和你的超能力呈現對該建築的產業文化的不同觀點,比較過去、現在,並展望未來,由時空偵探分組以實體或是程式創作產業文化園區的模型。

任務三:不死鳥的重生

「生命中最偉大的光輝不在於永不墜落,而是墜落後總能再度升起。」
請各位時空偵探將任務一與任務二的作品集結,討論統整與分類的方式,設計一個前所未見的磚窯新生展。製作邀請函並邀請在地居民參加我們的展覽活動,擔任現場導覽解說員,並舉辦票選活動,選出最具傳承意義的作品、最有創造力的作品及印象最深的作品。

邀請各位時空偵探規劃一個前所未見的【不死鳥重生展】,展現此處特色產業文化的韌性,創作改善方案的模型!

向度關鍵概念策展思維4C
專家級水準在作品中保存特色產業文化,並展望未來,結合都市計畫與交通發展,探討特色產業永續發展的可能性以特色產業文化為策展主軸,融入社區居民的想法,將舊有的文化以創新的面貌呈現學生創作與想像能與社區居民取得共識並討論可行性,透過舊有空間活化的模型,產生創新思考


 

委託人    
 桃園市樂善國小  校長   簡妙娟
廣達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徐繪珈

學生創意

★展現在思考

「在這課程中有更多的機會可以讓學生一起討論,而老師則是在旁邊協助和引導,讓我們可以講出自己的想法和同學溝通。」
「我對磚窯的認知更增進了,以後如果在課程上有講到磚窯的話,我知道的就比別人多。」
「變得可以細心思考,遇到問題可以好好解決,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順利解決問題。」
「我對磚窯廠更加了解,並支持保留磚窯廠。」
「我們能藉由探索過去有的,去思考現在沒有的,並且找出原因和探究價值。」

為能要更了解在地磚窯廠的前世今生,並且透過自己的理解及創意,找出窯廠遺址能再度創新且貼近與社區的關聯、連結在地人的生活;透過任務一的執行學生藉由文史探究、耆老與專家訪談,重新內化整理出資料後,以Canva製作電子報,獨具創意的報導方式,不僅開啟本身對於磚窯廠的進一步認識,也開始思考磚窯廠存在之價值以及想投入推廣磚窯文化及歷史的使命感。
    

★展現在表達

「讓我最印象最深刻的事是導覽, 因為有一大群人來我的展區,但我沒因為緊張而有忘詞,所以我很高興。」
「上臺變得有自信心,可以說話變得更清楚明白了,而且講完不會覺得很不滿意。」
「我會先參考別人怎麼報告,然後再練習一下,再上台報告。」
「這裡一直被荒廢,我運用很多灰灰暗暗的顏色呈現霧很多又荒煙漫草的感覺,和同學們用的顏色很不相同,也因此特別明顯。」
「最印象深刻是當導覽員,解說時的喜悅感。」

學生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藉由老師的課程設計,學習4F(事實Facts、感受Feelings、發現Findings、將來Future)提問法,並且藉由小組討論的方式,選定要進行磚窯廠田調訪談的對象,透過訪談對象的背景調查,及運用提問法、文獻史料資料的閱讀後進行訪談問題設計,透過各組整理訪談內容並製作簡報後進行發表分享,分工合作及統整交流,更拼湊出磚窯廠的故事全貌。
    

★展現在行動

「我們親自去協和磚廠拜訪,走到快死了,但路上還是很開心,也學到很多的知識。」
「在做立體磚窯的時候,我因為想不到下一步該怎麼做,時間快不夠,而感到煩躁,但我一想到這是我們好不容易爭取到的機會,於是更努力了,最後也是成功的完成了。」
「最難的地方是製作立體磚窯園區,面對這些困難我可以和同學們同心協力,並發揮自己的優勢,努力完成任務。」

學生不僅透過訪談耆老及相關人士,也實際走訪磚窯廠遺跡、紀錄這段產業歷史發展變遷的樂善寺壁畫以及磚窯相關的公共藝術,進一步認識製磚的歷史,以及透過遺跡更具體建構出當時產業的興盛及空間使用;透過小組辯論、演戲方式探討窯磚廠的存廢議題,更共同合作以立體的磚窯文創園區模型展現對於在地情感的認同及未來展望。
    

  

教學策略

「本課程每一個階段的課程都需要教學夥伴的相互配合,每位老師就自己的專長進行教學設計,經過討論、修正、再討論、再修正…等過程,產出教學活動,不僅是給學生一次不同以往的學習經驗,更是給老師一次跨域合作的機會,也藉此探索出教學的更多可能性,彼此互相激勵成長。」
「與過往教學經驗不同的是,我認為『以終為始』的課程設計使教學步驟更緊密且具可行性,也因為團隊教師大家集思廣益,互相分享經驗,當大家對於課程最終要達成的結果有共識,也就更能有效率地 完成討論與各司其職進行教學工作。而其中,我認為任務規準的規劃能幫助教師有效檢視與評估現在及未來的教學,對於學生的學習成果有明確的目標。」

首次參與計畫的桃園市樂善國小教學團隊,此次回應「韌性家園」年度主題的任務設計,是以五年級校訂的在地化課程融入實施,以學校所位於的桃園大坪頂地區磚窯產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團隊透過每天上課師生都會經過的路線,一座聳立的煙囪遺址引起學生好奇及動機,以「時空偵探解開謎團」作為任務包裝,讓學生化身為時空偵探開始進行磚窯廠過去真相的探究、並進而思考翻轉未來,以及進而將這美好的磚窯情懷以獨具創意的藝術創作模型及展覽介紹給更多在地居民認識,並且期待影響更多人關注在地產業。教師團隊以社會、閱讀及藝術創作、表演藝術等跨領域課程,透過文獻探究、田野調查訪談認識磚窯廠歷史,以紅土染創、重返窯廠及桌遊解謎重拾磚窯溫度,最後藉由壓克力創作及立體模型展現對家鄉未來的盼望,任務歷程中學生從生活無感到全心投入,讓孩子們相信自己也能以自己的能力去改變並且影響世界。
    

  

展覽呈現

「尋藝在地紅磚情-大坪頂樂戀曲」由桃園市樂善國小5年1班及4班兩班學生所共同策劃,展覽於社區A8藝文中心盛大開展,讓學校深耕的在地化課程及成果,深度走入社區。展覽以主要大三展區「光陰的故事」、「Imagine」、「我的未來不是夢」搭配任務課程中學生們的點子筆記本、電子報以及泥染創作、手繪製磚步驟等作品,勾勒出學生們歷經任務階段挖掘磚窯廠過往在地歷史的美好,並在吸取舊故事及經驗後,轉變思考藉由以色彩、形狀元素的壓克力創作及立體紙雕模型,展現未來產業活化、窯廠轉型創生的養分;期待透過展覽讓新移民與原生居民都能對所居住的這片土地及文化產生認同及珍視感。
    

    

     
展覽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