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柳林國小

超~韌水上~吉祥物特展

改變契機

嘉義縣柳林國小今年首度成為廣達「設計學習」計畫微行動夥伴,這是第六年參與計畫,一向關注社區、在地人事景物的教學團隊,這次同樣帶領著學生由每日生活的社區出發,原來生活周遭的各個角落、空間處處是故事,承載社區老人家的生命回憶,也有新的活力;透過任務的執行,學生不僅了解家鄉故事,也從這些故事中擷取並學習其價值,找尋獨特的韌性之力。

情境任務介紹

 

在你每天來來回回熟悉的街道上,你有發現哪些看似不起眼,但卻藏著「不簡單」的人事物嗎?第六年參與計畫的柳林國小,今年教學團隊首度以微行動策展任務,帶領六年級兩個班的學生,化身小小藝術家暨家鄉代言人,以「奇碰碰」的關鍵概念,透過踏查、探訪家鄉-水上鄉的人事物,以自己獨特的眼光,挖掘在地每個角落最具特色、價值、最能展現呼應「奇碰碰(在地壓不扁蛋糕的名稱,象徵經歷許多挫折低潮後,依舊堅強、保持彈性應對)」精神元素、特質的人文、地景、自然、生態等,再以藝術創作出吉祥物的具體形象,不僅融合家鄉在地文化,更能代表作為柳林人、水上鄉的獨特韌性;也藉此呼應「韌性家園」的年度主題。學生各自創作出各異其趣、別具觀點的吉祥物,期待藉由吉祥物的設計代言讓更多人認識水上鄉的人文自然及歷史,更進一步感受到這塊土地散發出的特有韌性。
    

 

任務信

各位小小藝術家:

你們知道柳林村有一間奇碰碰西點蛋糕店,店中的招牌點心號稱是壓不扁蛋糕,這款蛋糕經過手扭擠後再放開,恢復成原狀,老闆黃永銓取其閩南語音「企了去擱膨起來」的諧音-奇碰碰為名。黃老闆的人生經歷過許多的挫折與低潮後,發明了這款壓不扁的蛋糕。而我們必須學習這種在困境中保持堅強與變革的精神。
在你每天熟悉的街道上,有些不起眼或被遺忘的家鄉小角落裡,其實也藏著不簡單! 不簡單中歷經了時間的摧殘、考驗、洗禮。像是在苦竹寺附近隱藏著一間老齋堂-「善德堂」,裡面珍藏著已故國寶級彩繪大師陳玉峰的壁畫作品,等待大眾的重視與保存。而這學期與廣達文教基金會合作,你將化身為小小藝術家,策劃一場前所未見的「期~碰碰吉祥物特展」,期待藉由吉祥物的設計代言,讓家鄉中有價值的人事物透過小小藝術家的探索、碰撞出新可能,能再度被大家關注與認同。

任務一:「期~碰碰」大搜查!紙上博物館

發現生活中具有期~碰碰特質的人事物,規劃一個前所未見的期~碰碰大搜查!紙上博物館。

任務二:「期~碰碰!」故事展

踏查家鄉中具有期~碰碰特質的人事物,進行拍攝、紀錄、報導,集結成一個「家鄉奇碰碰!」故事展。

任務三:「期~碰碰!」吉祥物特展

吉祥物化身為家鄉期~碰碰代言人,為家鄉居民策劃一個NBS的期~碰碰吉祥物特展!

作品水準

向度 / 層次再想想可發表專家級
創作形式與家鄉元素無關的形象,也無法說明與家鄉的關聯。家鄉特色元素放入吉祥物的造型設計,能清楚的說明與家鄉的關聯。家鄉特色元素放入吉祥物的造型設計,並能詮釋個人創作吉祥物獨到的創意。
NBS前所未見的4C-溝通展覽內容無法讓人與家鄉產生連結。展覽內容讓人感受到與家鄉的連結,並產生共鳴。展覽內容具有渲染力,讓人感受到與家鄉的連結與認同,產生共鳴與關注。


 

委託人    

嘉義縣柳林國小  校長  黃瀅嘉
嘉義縣水上鄉  鄉長  林緗婷
廣達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徐繪珈

學生創意

★展現在思考

「創作吉祥物是個很燒腦的課程,要先把吉祥物的稿給想出來,再修正,之後再背起來,再來做展覽,這很難,我是不斷的修正、修正,再給老師檢查,只要撐過去就可以完成這個展覽了。」
「我變得會思考,不會輕易放棄,慢才是快,變的更有耐心,全神貫注,專注做一件事,也會正面思考,願意面對這個任務,有責任心把這個任務做好。」
「之前上課基本上都是各自作業,所以完整度並不是很理想,但這次與過去有所不同,這次的課程是經由團體討論、互相監督而完成作業的;雖然兩種都各有好處和壞處,但我個人認為團體討論會更好,這樣就不用只侷限於自己的想法,能多聽同學們的思考方式。」

學生為了深究「韌性」這個較為抽象的名詞,透過認識柳林在地「奇碰碰」蛋糕店老闆的創業故事、蛋糕的特性,透過分組討論交流觀點,慢慢建構詮釋出「韌性」的定義。再依循這個「韌性」的概念試著思考生活周遭、居住的家鄉有那些具有「韌性」特質的人事物,以實物搭配更加聚焦抽象觀點。
    

★展現在表達

「我上完了這學期的策展之後,我覺得自己的創作和想像力好像有變強一點,在做策展時,我的勇氣也有增加,但這種活動有可能在之後都不會有了,所以要把這次的策展當作在學習,讓我有更大的學習空間。」
「設計吉祥物的配色,是我認為困難的一點,不只配的合理又要符合韌性,更要知道顏色的意涵,是個燒腦的地方,但最後以連結自身經驗的方式,才克服困難,完成上色的部分。」
「我覺得我更認識自己的家鄉,且能找到韌性,並用學到的口說能力,把韌性與重點連結講出來。」
「我覺得這一種上課方式可以讓我們互相討論,不僅可以讓我們表達出心中所想,還可以讓我們更加理解同學的想法、思維,讓我們可以盡量互相學習別人的優點,既讓我們練習表達,還能讓我們互相學習,吸收他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缺點,簡直一舉兩得。」

 透過走入社區踏查家鄉,實際以文字、照片、資料收集,以自己獨有的觀點蒐集家鄉最具韌性的代表,並且為這個對象寫出專屬的韌性故事,最後為這個對象設計出具有韌性特質的吉祥物形象,形象不論是從外型、色彩等細節都讓學生絞盡腦汁,為的是能表達出象徵家鄉且獨具韌性的樣貌傳達給水上鄉居民,獲得認同。
    

★展現在行動

「我們自己想出一些點子,讓我自己做,自己發表,我們也可提出問題,我們也可以去實驗自己的點子,看看這個點子可不可成功。」
「我認為最難的部分是寫設計理念,要去聯想你為什麼畫出這樣的吉祥物,他代表了什麼意涵?都要想出來,且還要有深度,這樣也能讓聽眾去思考意涵、美好,我並沒有半途而廢,不斷的去尋找資料,想要讓自己的介紹更完整,所以我才能度過難關。」
「可以動動腦,動手做,發揮自己的創意加想像,之前的失敗不算什麼,因為慢工出細活,事要慢慢做、認真做,才會做出好的作品,也可以遠離乏味的課本,探討家鄉的特色,與吉祥物一起去走遍家鄉特色,一起推廣自己心中的想法和理念,讓很多人很多人知道後,都能去自己自己推廣的家鄉特色走走。」
「讓我走出了『勇氣』這一步了。也讓我知道了我們家鄉的角落、韌性,我覺得我更了解了家鄉。」

學生透過任務歷程走踏家鄉,遍及自然與人文,從歷史古蹟及廟宇建築到在地產業、特色小店等,在地特有的百年老樹、鳥類等,都是學生們的探究對象,從中找尋家鄉色彩,並完成一幅柳林家鄉記憶小畫,並從中作為產出吉祥物創作的養分,而六年級畢業生的這些家鄉記憶則以集體創作概念,展示於學校禮堂牆面,而這面牆也將永遠典藏於學校,讓學弟妹們都能欣賞。
    

  

教學策略

「慢勝於快、少即是多!」
「帶領學生針對核心概念,透過小組、師生的討論、對話,不斷的修正、深化學習內容,讓創作作品更有意義。雖然歷程非常辛苦,但最後學生在自己的舞台上,可以很踏實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師生都能獲得滿滿的成就感。」
「教師個人的思考模式被改變,原來計畫改不上變化,變則通、通則變,也許沒有標準答案才是好答案,過程必須嘗試與接受很多次改變與調整,例如老師的引導必須更能夠開放的賦權學生,尊重他們的發現與想法。」

「設計學習」計畫的微行動學校嘉義縣柳林國小今年度教學團隊邀請臺中市大肚國小、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小教師,共組跨校教師社群,帶領三校不同年級的學生,共同透過任務,探究「家鄉韌性」,教學團隊以「韌性」作為貫穿課程核心的概念,導師及藝術領域互相搭配,透過家鄉踏查、文字書寫故事,再到家鄉色彩探尋、繪製家鄉記憶及創作吉祥物,為讓學生對於吉祥物的創作更精準到位,老師提供各式各樣世界各國推廣城市的吉祥物大師作品,刺激學生創作靈感,讓學生就造型、內在涵義能與家鄉特色、韌性緊密關聯。任務歷程及產出皆圍繞著讓學生一層又一層的聚斂出屬於自己想要介紹的家鄉特色以及其所具有的韌性特質,最終透過一隻隻學生們細心繪製且融合韌性特色的吉祥物,藉由紙上博物館操作討論,細緻分類出韌性的不同層次。
    

  

展覽呈現

「超~韌水上~吉祥物特展」由嘉義縣柳林國小六年級兩個班的小小策展人,透過踏查、探訪家鄉,以自己獨特的眼光,挖掘在地每個角落不論是人文、建築、自然生態等,最具特色、價值,最能展現出「韌性」精神、特質的對象,再各自創作出各異其趣、別具觀點的吉祥物代表,並透過三大展區展現三種層次韌性:「Q~彈」的抗壓力、「慢~彈」的恆毅力、「∞~彈」的永續與傳承,期待透過吉祥物特展讓觀眾及在地居民更認識水上鄉的人文自然及歷史,且進一步感受到這塊土地散發出的特有韌性。
      
    

     
展覽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