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青溪國小是首度參與廣達「設計學習」計畫,除了是期待以PBL、設計思考的任務導向學習能結合資優班課程進行,更期待可以帶領學生,回應廣達年度任務「韌性家園」,以111學年桃園實施免費校園午餐的政策切入,探討校園廚餘的問題。思考該如何將有限的「食力」做到最大化的資源共享,不造成額外負擔又可以解決剩食解方,試圖發揮廚餘的韌性。
「吃」是生命基本天性,但你有想過吃不完的食物,都去了哪裡?怎麼處理?這個問題同樣引起桃園青溪國小師生的關注,首度參與計畫的教學團隊,帶領五年級創造力資優班共18位學生,透過學生每天所享用的免費營養午餐為起點,探討校園廚餘問題,並引導學生思考該如何解決廚餘問題,試圖剖析出廚餘的「韌性」來回應廣達年度「韌性家園」議題。
學生從觀察班級及家中的廚餘開始,以便利貼整理出各種問題後,藉由資料、文獻的探索,以及營養午餐公司的訪談等,一一了解廚餘的各種知識及所造成的危機;接著每位學生查找專家、大師作品了解目前解決廚餘的多種方法後,抽取分析出優點及缺點,並漫畫及海報,呈現自己的觀點,再共同討論出身為解決廚餘問題的創新行動家們可以以什麼樣的具體行動來「轉廢為能」,最終他們以飼養並認識「黑水虻」這種腐食性昆蟲作為解方,牠們不僅以廚餘為食,所食分解後的廚餘及蟲糞都可以作為有機肥料,是實踐「轉廢為能」的小幫手。
暑假時,校長突然收到了一份文件,打開一看竟然是豬寄來的投訴書,原本校長以為是惡作劇,沒想到打開一看發現問題真是有些嚴重,如果不及時處理,很可能情況會越演越烈。校長先概略跟你們說明投訴書的內容,主要是反應這幾年人類製造的廚餘量不斷增加,似乎大家都認為反正這些廚餘可以「再利用」給豬吃而產生了無所謂的心態,但這並不正確,因為豬根本無法吃下如此龐大的廚餘量,且病毒還可能透過廚餘傳播使豬群感染傳染病,引發死亡。
除了對豬造成危害之外,校長還發現了一個隱憂,如果豬無法解決人類製造的廚餘,那麼最後廚餘都到哪裡去了呢?照這樣的趨勢,又可能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校長很是擔憂,因為這個問題的產生確實是因為人類,所以我們有責任要去好好地思考。校長知道各位在四年級時曾經為了想要減少塑膠袋而到各班進行宣導活動,成功影響同學看待塑膠袋的想法,也提升塑膠袋重複使用的次數,為學校和環境帶來了很棒的改變。因此,這次校長也希望能夠從創資班起頭,並特別邀請廣達文教基金會一同關注此議題,拜託各位創新行動家幫忙:請你們策劃一個前所未見的「轉廢為能裝置作品展覽」,發揮你們的創意和行動力,一起解決這次的廚餘危機吧!
校長相當期待各位創新行動家的表現,我們預計在明年三月初要進行校園展覽,屆時可能會邀請一些嘉賓們來參訪,所以校長希望你們113年3月1日前一定要完成策展,包含完成作品與展覽規劃與佈置,這份任務不簡單,但校長相信你們的能力絕對沒問題,好好加油!
「課程中的風格從原本的固定思考主題,變成了需要自己思考議題,以及自己思考議題的多樣、多元性。」
「以前上課的方式是看著課本聽課,問題都有標準答案,但『點子實驗室』不一定有正確答案,而且會做很多的調查和實作來支持你的想法。」
「可以動腦想問題,並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探索廚餘和認識廚餘後還學到有趣的知識。」
為能探究「廚餘議題」及找到有效的「轉廢為能」之路,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廚餘狀況開始,藉由調查紀錄進而訪談相關人士、蒐集各種專家大師提出獨到「轉」的方法、產品等,將這樣的第一手資料,以自己的藝術及敘事創意製作成轉轉小漫畫,透過這樣的呈現及創意交流,也試圖「轉」動學生們對廚餘的認識及思考解決方案。
「我們試著策展讓大家可以不只看,也可以用一些小遊戲來讓他們玩,玩的內容會和議題有關,才可以邊玩邊學,用有趣的方法來學習。」
「我們會有意見不合、吵架的問題,我們會選擇用投票來決定或是請老師來解決。」
「有些同學不太懂得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若是急著問他問題,他會答不出來。因此,我們把自己的想法寫在便條紙上,再問出更詳細的答案。」
在任務歷程中學生們以創新行動家的身分共同討論並且思考能真正解決廚餘,並讓此轉廢為能的最終解決方案,他們將知識結合行動共同飼養起有「地表最強清道夫」之稱的昆蟲–黑水虻,這種能以廚餘為食,成蟲又能作為餵養家畜的食物,成為一種永續循環經濟,行動家們開始從了解黑水虻習性到製作方便回收廚餘及搭配養殖的裝置一步步小組合作溝通共同打造完成。
「三思而後行,要分工,要認真做事才能有成功的果實。」
「從自己看完展覽就忘了內容,到自己學會策展,是我最大的改變。自從知道策展的辛苦後,之後看展覽時也會注意到這個展覽哪裡做的好,並把知識吸收才不會讓他們白費心思。」
「上完這學期的策展課程,我覺得自己不管是導覽能力、製作能力都進步了,也能去接受不同同學提出的點子。」
學生們開始擔任起飼養黑水虻的任務,飼養前的資料蒐集、實際參訪相關黑水虻飼養的場域、專家訪談,做了十足功課,透過實際飼養和觀察黑水虻,進而思考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解決飼養遭遇的問題,以及實際處理廚餘的困境及可能性;學生組成小組合力打造以廢棄物結合科技程式感應元件的各種裝置。
「透過實際飼養黑水虻,並且觀察記錄,不僅讓學生成為發現問題的主體,也增加學生想要解決問題的動機。本次課程導入程式相關課程,讓學生能應用程式感應元件解決問題,學生在有限的技能下發揮創造力來設計裝置解決問題。」
「同儕引導和合作學習能協助教師在班級內協助不同程度的學生。」
「透過校長的信件引起學生對於問題的好奇與意識,以學生的生活觀察為起點來了解學生對於問題的認識程度。」
第一年參與計畫的桃園市青溪國小教學團隊,回應廣達年度「韌性家園」議題,以帶領學生從每天所享用的免費營養午餐進而探討並試圖解決校園廚餘問題。本次由五年級創造力資優班學生從校長手中接受成為「創新行動家」的任務,從頒發任務信的儀式正式啟動學生的使命感,團隊教師引導學生摘要信中訊息重點,並且開始第一步針對「轉廢為能」的關鍵概念進行創思發想,從調查廚餘的真相開始將其調查觀察紀錄,運用6W2H法提出疑問與好奇列出問句後,透過資料查詢、訪談等做第一步的廚餘認識分析;建構對廚餘的基本知識後,開始進行廚餘解決問題,轉廢為能的剖析及案例查找,從這些典範中吸取專家的創意點及解決問題的切入面向,最後聚焦以養殖並製作設計黑水虻分解廚餘的裝置,以試圖解決廚餘量過多的問題;教師團隊並同時結合「策展」課程,引導學生從「廚餘議題」及「任務歷程」中,發想創新的展示手法、互動方式及故事線,傳遞廚餘議題的重要性。
「愚夫捕餘·世界無虞-轉廢為能」特展是由桃園市青溪國小五年級創造力資優班共18位學生所共同策劃,以分析「廚餘問題」進而思考如何將廚餘「轉廢為能」,學生們化身為解決廚餘問題的創新行動家們以實際具體行動,從觀察訪談到資料的梳理、大師作品的探究,最終以飼養並認識「黑水虻」這種腐食性昆蟲作為解方,更將這段任務探究歷程及成果以「笨得有剩」、「都是問題啊」、「思考,然後呢?」及「成功,你我都能」四大展區,邀請觀眾共同關心並創意思考解決廚餘問題,讓大家一起投入「愚夫捕餘·世界無虞」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