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是第三年參與廣達「設計學習」計畫的新北市屈尺國小,團隊在教學現場感受到除了傳授學科知識外,面對疫情及瞬息萬變的社會,認為須教會孩子如何在逆境中擁有「谷底反彈」的能力,而這也正是屈尺孩子所缺少的,因此透過任務設計與執行,讓孩子從自身經驗及生命脈絡中,長出每個孩子專屬於面對困境及壓力的生命韌性。
你有過負面的情緒嗎?你是如何面對它、消化它的呢?新北市屈尺國小教學團隊回應「設計學習」年度任務-韌性家園,透過一學期的任務歷程,以『負愁』計畫,帶領五六年級共25位學生,共同挖掘11-12歲學生的「心理韌性」,賦予學生為「負愁」者聯盟的成員,期待學生在回望自己生命旅途中,省思、拆解自己不如意、挫折的事件,學習如何在逆境中擁有「谷底反彈」的能力。
學生先透過對話及互動理解何謂「挫折」,沒有標準答案,而是源自於每個人對於生命中所發生的事物產生的不同感受及看法,學生試著將這些情緒整理並聯想繪製出「畫作」;接著透過木工創作,以「不倒翁」形象來象徵自我「谷底反彈」的能力,以及激勵自己往前走的力量;最後透過小組間挫折故事的分享、生命經驗的同理,共同整理出屬於這個世代面對困境的「心法」,更期待這樣的「韌性」也能帶給更多人幫助及啟發。
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永遠順風而行,難免總會遇到一些波折,這些波折或大或小,無論是要面對一些重大的創傷經歷,有可能是面臨不可預期的天災,也有可能是面臨身邊重要他人突然的離去。而決定我們能消化和適應不同壓力和生命轉折的關鍵,便是我們的「心理韌性」,這也是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必定會擁有的能力。
除了日常的知識學習外,面對愈發瞬息萬變的社會,我們應該要學習如何在逆境中擁有「谷底反彈」的能力,在面對困境時是如何的成長與茁壯,也正是現今社會普遍缺少的適應技能,若能持續具備這種韌性能力,則能讓人在生命上持續地成長和進步,走過不同高高低低的難關。我們深信著從自我到周遭人們一同面對這樣的自我生命歷程,會帶給我們情感上的聯結,提升自己與夥伴們的眼界,敞開自己的眼睛感受外部世界,也培養小小「負愁」者的韌性。
十三世紀的波斯詩人Rumi 曾說:「傷口是光進入身體的地方。」,雖然創傷會帶來痛苦,卻也帶來轉變與成長的契機,本學期我們將與廣達文教基金會合作邀請小小「負愁」者們共同策劃一個前所未見以「『負愁』計畫」為主題的展覽,找尋生命裡的那道光,以及光所照見出來的力量,那是將會是我們內在的強大「韌性」力量,建立充滿韌性的「負愁」者聯盟。
人生旅途中,多少會經歷到不如意的事,在事件中有哪件物品能勾起你的回憶,策劃一個展覽蒐集大家的記憶碎片。
抽出記憶膠卷,回想在面對逆境的過程中,有哪些畫面令你印象深刻,用相機親手呈現這些有意義的畫面,並記錄下故事的過程。
親手創作藝術不倒翁,使用微景設計表現面對逆境的過程、成長、收穫。
要 | 不要 | |
計畫A | 要是自己的生命經驗脈絡 | 不要沒經過思考就說出的過往經驗 |
計畫B | 要是自己拍出的攝影作品 要能說與計畫A的關聯性 | 不要上網搜尋的圖片與照片 |
計畫C | 要是30立方公分範圍內的微景模 要以文字說明作品與計畫A、B的關聯性 | 不要做出無法詮釋的作品 |
再想想 | 接近完成 | 發表水準 | 專家等級 | |
「挫原力」 關鍵概念 | 交出的作品,無法說明 | 交出的作品,無法完整說明 | 交出的作品,可完整說明 | 交出作品,可完整說明,並能透過作品與他人雙向互動 |
策展思維 | 用直觀主題進行分類,或是關係密切的同儕作為分類依據 | 以不同角度的主題區分各展區,但展品數量過於懸殊 | 以不同角度的主題區分各展區,主題與展品數量均衡 | 以不同角度的主題區分各展區,安排具邏輯性,主題設定精準 |
4C (溝通合作思辨創造) | 只能說出自己的想法 | 能覺察自己與同儕的主題共通性,無法友善互動 | 能覺察自己與同儕的主題共通性,能友善互動 | 能覺察自己與同儕的主題共通性,能友善互動,並給予支持、建議,最後提供媒材讓他人實踐想法(做出作品) |
期待你們的分享!
「還沒有上課前我還不了解自己的挫折,可是上完課之後我就開始了解自己遇到的挫折,也知道怎麼解決了。」
「點子實驗室的課程不一樣的地方有很多。1、會帶東西分類,2、也會有校外教學,3、都用生活中的方式,4、也沒有課本。」
「我們有分組、做東西、討論、說出自己經歷過的挫折。」
「我們可以跟六年級的一起上課,一起分組討論,有做一些手工,也沒有用到課本。」
為了從自我生命經驗中挖掘探究「挫折」並找到戰勝他的方法,學生先透過重新梳理自己回憶中的幾個印象深刻事件,進而省思、拆解不如意的情緒為何,以及後續對自己造成的傷害及影響,接著透過與同儕夥伴的對話、分享,找尋與自己有相似挫折的同伴,組成小組,共同討論思考面對這樣的挫折有什麼樣戰勝的心法。
「策展當天我本來不敢講,可是看到同學們都講得很好,於是我就也想試試,然後我就把我要講的都說了出來。」
「在寫挫折的時候,因為雖然已經想到挫折的主要東西,但是想不到怎麼寫理由,可是因為有老師加上自己努力想,最後還是寫出來了,很開心。」
「在開放展覽的時候,一開始會很緊張,可是後來就不會很緊張了,因為你會越來越有勇氣,所以我印象很深刻。」
為了讓學生能更有系統地深層反思自身生命經驗中的挫折感受,教學團隊採用學習單的紙本記錄方式,讓學生以人事時地物整理自己的挫折小故事,除了以文字描述外,更透過聯想畫作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挫折故事,不同的形式搭配展覽導覽自己創作作品的理念,以「口語」、「畫作」及「文字」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
「我變得更會自己找答案,也不怕與人說話。」
「我的改變是我會放下挫折,去接受新的事物。」
「做霓虹燈的時候因為我們一直失敗,但我們沒有放棄,一直做成功了。」
「我很感謝同學跟我說話,也跟我互動,我不會的題目、事情,都會跟我說你的想法。」
學生以三個層次的作品展現身為「負愁者聯盟」的一員,從自我經歷故事出發,運用聯想畫作傳達,接著以木工不倒翁作品展現「谷底反彈」的能力,最後再以小組共同分類歸納的戰勝心法,以霓虹燈形式呈現於展覽中,象徵方向及光明。透過動手完成一個個的作品,學會詮釋、深究自己的內心世界。
「在本次專案中,我們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了多次的談話,老師與學生坐下來好好聊一聊何謂『挫折』,老師也舉自己生命中的挫折體驗、社會上他人挫折體驗為例,重點在讓學生知道不只自己會遭遇不如意,有沒有可能我們可以敞開心扉與別人談自己的故事,並分享如何克服,讓前來觀展的人可以因為有相似經驗而感 到一絲同理與溫暖。」
「在整個專案過程中,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看到學生彼此互相接納,能夠理解對方並且互相協助。」
新北市屈尺國小團隊已是第三次參與廣達「設計學習」計畫,本次以五六年級跨年級兩班學生共同執行任務,六年級的學生去年已經參與韌性主題第一年「宜齡家園」專案,因此由他們來帶領學弟妹探究今年以「心理韌性」為出發的「負愁者聯盟」任務,相信是最好的引航員,教學團隊除了搭建鼓勵孩子能安心且勇敢表達互動的點子實驗室,更透過每周的課程會議進行任務調整及個別學生的協助,善用任務規準與教學目標,放手讓孩子能自由地發揮創意;而為了讓作品更具層次及多元,與校本課程之一的「創客」木工老師合作,以木工不倒翁的概念,展現面對挫折的復原力,更藉由異媒材「冷光線」能在黑暗中閃閃發亮的性質,象徵學生面對身處負向情緒中的心法,為自己的人生之路點亮一盞燈,教學團隊以媒材緊密融合任務主題,打造讓學生有感的任務及創作歷程,也以跨校觀摩邀請更多人加入也同理屈尺NBS的「負愁者聯盟」。
「負愁者聯盟-挫原力」特展是由新北市屈尺國小五六年級共25位學生所共同策劃,以大家都會面臨到的情緒問題出發,探討面對挫折時,每個人的心理韌性狀態。透過七大展區將身為「負愁者聯盟」的這群11-12歲孩子所面臨的人生挫折,如面對考試成績備感失落、狂補無止盡功課而無法下課、向人告白後卻變成單戀、為了參與運動比賽持續努力後卻落選、親人離世來不及說再見的不捨、未能照顧好貓咪的遺憾等,藉由創作「不倒翁」木工作品,展現他們對逆境的成長與收穫,更將此化作「努力」、「仔細」、「堅持」、「忍耐」、「重嘗」、「思念」、「希望」心法,希望讓觀眾感受到雖然創傷會帶來痛苦,卻也是帶來轉變與成長的契機,從而獲得滿滿的挫折復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