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美林國小

韌性之光-照見永續之路

改變契機

微行動的資深夥伴嘉義縣美林國小,是第八年參與廣達「設計學習」計畫,今年度美林教師團隊加入了兩位新夥伴,強大的教學團隊期待能夠藉由任務的執行,帶領學生探討社區議題,雖然溪口鄉是嘉義最小的城鎮,但生活在這的大部分居民依舊堅持致力於社區的發展,期待透過學生的眼睛發現社區韌性的光輝,從中建立正向的態度與看法。

情境任務介紹

 

你到過嘉義旅行嘛?好奇嘉義縣面積最小的城鎮-溪口鄉有些什麼有趣的人事物?讓嘉義縣美林國小四五六年級的學生帶你一起走踏認識!學校所在的溪口鄉因為面臨產業變遷、人力的外流、人口老化等種種因素,雖讓曾經繁華榮景不在,然而仍然有不少堅持信念、深耕家鄉的人選擇留下來,這些人是身旁的家人、也可能是你的鄰居,美林國小的學生化身為小小火炬手,透過踏查社區,並且訪問及探究,以「韌性的火種」作為指標,發掘社區中不同領域、面向為家鄉文化、產業及社區改造等奮鬥、持續付出心力的人們,透過學生的眼光,挖掘專屬於溪口軟實力的韌性,並以故事報導及立體藝術創作展現這些迷人的韌性故事;更期待透過這些作品及觀察,讓更多在地人看見溪口人的努力,藉此提升對家鄉的認同與希望。
    

 

任務信

各位小小火炬手:

溪口—我們居住的家鄉,流出了人力,留下了長者、少少的年輕世代、閒置的空房子,這樣的小鎮不被青睞、不被看好。然而,選擇留下來的溪口人—你的家人、你的鄰居,是什麼力量支撐著他們在逆境中向上攀騰,不畏艱難?埋藏在骨子裡的韌性又是什麼?
讓我們透過一系列的探尋、訪問和探究,娓娓道來各個充滿韌性的故事。透過與廣達基金會的合作,邀請各位小小火炬手一起策劃一個前所未見的「韌性之光」展覽,點亮溪口韌性的光輝,讓在地人看見溪口的軟實力。

任務一:尋找火種

探尋發掘溪口人生命的亮點,將訪談內容化為圖文,述說在地韌性的故事。

任務二:點燃火苗

每則故事都有其代表性的文字或一句話,在深入探討故事內涵後,為這則故事命名或嘗試以一句話詮釋其意涵。

任務三:光芒四射

了解故事內涵後,透過創作立體立體藝術作品,呈現溪口人的生命亮點,藉由作品的展示與講解,讓大家看見在地的韌性之光。
期待與你一同完成這個前所未見的「韌性之光」策展任務,讓關注這片土地的人看見在地韌性之光,點燃溪口生命之火。

委託人    
嘉義縣美林國小  校長  張志郎 
廣達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徐繪珈 

學生創意

★展現在思考

「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勇敢說出來,把想法實體化,能發現角落微光,並把他們的韌性說出來。」
「我覺得策展最難的地方是幫展品取名、幫展區取名,因為取名字要符合作品或是展區的含義,所以我們是想了很多名字,再從中選出一個最好的來當名字。」
「現在做事可以立刻抓到重點,所以省了很多時間,不管是上課還是跟同學做簡報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還有這個課瘋狂練自己的耐心,剛開始都需要有人給我開頭,後面都可以自己完成,進步超大的。」
「現在的課是老師提出問題讓我們想解決方法,我喜歡現在的課,因為想像的空間較大。」

為了探究「韌性」的意涵,學生透過訪談於溪口在地默默付出,為生活為家鄉努力奮鬥的居民,從這些溪口人最真實的人生故事,聚焦並擷取出「韌性精神」,而學生提到「韌性像是水,因為不管有多少泥沙,水都可以流過。」,「韌性就像太陽,不論風雨,太陽還是會再升起。」對韌性都做了很好的詮釋。
    

★展現在表達

「這次我們採訪的是對溪口有貢獻的人,讓我學到一些不一樣的知識,也讓我更了解溪口這個地方。」
「我遇到最難的問題是如何把想法製作成作品並呈現出來,我一開始就在煩惱如何呈現作品,最後是老師帶我一起討論才想到可以用樹來呈現。」
「我了解到了社區裡的人在默默的為家鄉做努力,也學習到了採訪跟觀察身邊的人,並讓更多人了解這些角落微光,還學到如何寫成採訪稿。」
「我覺得最難的地方是幫作品、導覽稿取名,還有寫導覽稿,以及把想法轉成實際作品,取名是由老師提供方法,是去找字典的同音成語,真得輕鬆很多,把想法轉為實物是通過一步步的改善才有今天的作品。」

不僅從訪談的對象故事中擷取韌性的精神,更以一件立體的作品將觀點及故事展現出來,這種從抽象的概念透過討論、實作具象化的過程,是學生學會多元表達的一個訓練,更可以借由每個學生的作品看見多元的觀點,同樣的採訪對象,同一個故事,卻能看見有不同的作品展現,學生表達的創意表露無遺。
    

★展現在行動

「不會侷限於課本上的東西,可以用討論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還可以去社區走走,去認識一些默默付出的人,也可以去社區走走,去認識一些默默付出的人,也可以去看他們做的事情,去認同他們做的事情。」
「在採訪送餐志工時,聽到了志工的感人故事,深受感動。」
「在這學期的策展課程中,去賴榮孝老師的田裡採訪最讓我印象深刻,因為我們親眼目睹賴老師田裡的果實被採摘只剩下果套,而賴老師也不生氣。賴老師非常偉大。」
「背稿和打稿變得更快速,捏黏土能力也更進步了。學會跟不同的人合作,而且能交更多朋友。更加自信了,面對客人不緊張。」

透過走踏社區訪談居民,學生更加的認識自己所生長的社區還有生活周遭的人,學習的知識及經驗跳脫出書本,收穫的是從這些人身上學習到發揮韌性所看到的滿滿感動及感觸,將這些韌性歸納分類,以展覽展區的方式呈現給觀眾,看見屬於溪口社區各種不同的美麗之光。
    

  

教學策略

「從韌性的定義到找出社區韌性的亮點再到轉化成作品,每個步驟都很紮實,由學生自己討論、採訪、撰寫、設計作品、動手做出來;而不是由老師出填充題,再由學生補滿空格的做法。」
「這次的課程想讓孩子有所感,沒有感觸就沒有動力。」
「課程的進行避免用單向灌輸,儘量採用討論發表的方式,佐以影片的故事試圖觸發孩子的行動力。」

嘉義縣美林國小已經與廣達團隊一起深耕「設計學習」計畫八年的時光,美林國小更是將「設計學習」計畫的課程內涵具體實踐於轉型為實驗小學的校本課程「設計見學」課中,每年團隊更由主要核心團員帶領新進老師一同執行任務設計,可以說是廣達「設計學習」計畫,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老師轉變為「學習設計師」的角色已經融入每位美林教師的血液之中;今年度首次挑戰由四五六年級學生擔任藝術家、策展人,三年級學生擔任見習生,共同挑戰「韌性之光,薪火相傳」策展任務。教學團隊透過字典定義建構學生對於韌性的理解,並藉由許多生活物品、大師作品案例,累積「韌性」的認識,最終透過詳實的採訪挖掘在地的於不同領域、崗位上付出的人,他們身上的故事以及能學習傳承,聚焦出「韌性精神」,最終以採訪文章介紹及立體藝術創作將這樣的韌性展現出來。
   

  

展覽呈現

「韌性之光-照見永續之路」展覽由美林四五六年級學生所共同策劃,展覽共以三大展區:傳統、攜手、未來,帶出在溪口社區中學生探尋一群在家鄉角落中,彷彿「韌性火種」持續在角落散發微光,為家鄉文化、產業、社區等…持續付出心力的人,三大展區被刻意安排在展場的角落空間,並搭配不同的「光源」,來呈現在家鄉角落不斷發光的夥伴;展場中央設置「韌性」意象,象徵將三展區三道光:傳統的光(傳統區)、團結合作的光(攜手區)、科技之光(未來區),所匯聚出最光彩奪目的「韌性之光」。
    

    



   
展覽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