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楠陽國小字簡正一老師曾於109學年度以當時所任教的學校參與廣達「設計學習」計畫夥伴學校,而112學年度,是轉換到新學校後,首度以輕量級「學習設計師」回鍋實施任務。以所負責的自然與生活科技課帶領五年級學生了解學校的災害潛勢,針對水患、火災及地震,透過實際操作及觀察,讓學生具備識別潛在風險,也能提升自我對緊急情況應變之能力及韌性。
相信大家每天在新聞上總是不免會看到世界各國及台灣遭遇如地震、颱風及所帶來的淹水,甚至突如其來的火災等災害,人類之所以脆弱,是我們無法預測這些天然災害的發生,但我們所能做的便是建立一套預防、因應的策略。在這樣的情境鋪陳下,成為高雄市楠陽國小5年11班共26位學生的問題意識,他們被賦予「防災知識家」的身分,以學校環境出發,透過建置一套數位防災知識地圖及裝置,以作為提高對自然災害的防範意識及即時應對策略。
學生利用教育部《安妮新聞》,以讀報先理解災害的成因,建構知識深化對災害的敏感度,接著進行校園災害熱區的調查,以Padlet平台整合發表防災安全地圖,最後設計並製作針對特地災害的預警系統原型,以建構專屬於楠陽國小的一套防範未然災害示警設備。
恭喜大家升上了五年級,回想今年暑假前的地震、開學不久後的颱風來襲、近期楠梓加工區和屏東大火的新聞,有沒有感覺面對這些突來的災害,人類其實是很脆弱的!我們如何透過每次災害帶給我們的損害與經驗,來建立預防和因應策略?
家庭和校園是每日生活裡我們待最久的地方,在這些情境裡可能會出現哪些災害呢?面對災害我們是否已有足夠的了解?當災害真實發生時(例如:火災、淹水、地震)我們如何因應?災害發生前,我們能先有預防的策略?
今年,廣達文教基金會委託楠陽國小511班同學,透過科技工具輔助在完成以下三項任務後,能建立數位防災知識地圖,以喚起大眾對於天然災害的防災意識,並啟動災害當下即時應變策略:
希望透過大家團隊合作、努力探索的過程,打造出前所未見的"防災知識家⁺",讓大家都能擁有面對未知災害的韌性與即時因應的能力!面對這樣一個特別的任務,你有信心接受挑戰嗎?
►作品規格 (WHOM、WHAT、WHERE、WHEN)
要 | 不要 |
確實理解災害的成因和因應的知識 將防災知識轉化為數位遊戲 將家裡和校園裡的災害潛勢圖形化 透過科技工具設計實作災害防治或因應的原型 | 錯誤的防災知識 不是家中和校園裡的地圖 未運用到科技工具 |
向度/層次 | 再想想 | 接近完成 | 可發表 | 專家級 |
防災知識 | 知道如何搜尋正確的致災原因及防災知識 | 知道如何搜尋正確的致災原因及防災知識並做歸納整理 | 知道如何搜尋正確的致災原因及防災知識並做歸納整理、發表,並以數位工具製作小測驗 | 知道如何搜尋正確的致災原因及防災知識並做歸納整理、發表,並以數位工具製作小測驗,且測驗具遊戲和趣味性 |
災害潛勢 與 安全地圖 | 能將家中或校園中可能的災害潛勢地點拍照 | 能將家中或校園中可能的災害潛勢地點拍照,能說明原因 | 能將家中或校園中可能的災害潛勢地點拍照,能說明原因,並繪製平面圖 | 能將家中或校園中可能的災害潛勢地點拍照,能說明原因,並繪製平面圖,並將其數位化 |
災害因應原型 | 能表列一項家中或校園遭遇的災害情況 | 能表列一項家中或校園遭遇的災害情況並分析 | 能以一項家中或校園遭遇的災害,分析情況作出設計 | 能以一項家中或校園遭遇的災害,分析情況作因應的設計及製作出原型 |
「這次的課程非常重視實用技能的培養,而不僅僅是課本知識。」
「我變得更善於思考和解決問題。」
「有時候技術問題讓我們停滯不前,但我們學會了如何尋求幫助和解決問題。」
「我更會整理和呈現資料了。」
「我們真的用了很多工具和機器學習,不只是讀書。」
「最初我們難以理解的一些防災的專業術語,後來我們用圖解和模型來幫助理解。」
「有時候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不通暢,我們逐漸學會了有效的溝通方法。」
「製作災害預警原型的時候,我們真的用了真實材料,感覺就像真的在防災。」
「我學會了更多團隊工作的重要性和技巧。」
「要讓所有組員的意見都被考慮進去很難,我們用了投票的方式解決。」
「在我們學校進行災害預演時,我們用我們自己製作的工具來提高效率,這讓我感到非常自豪。」
「這個課程讓我學會了很多實際操作的技能,也讓我更有信心面對未來可能的挑戰。」
「我變得更擅長使用各種數位工具,也能夠自主學習。」
「當我們用了Scratch製作防災遊戲時,我真的很享受這個過程,我覺得學到了很多。」
「這次課程讓我們實際走訪和檢查,不是坐在課室裡學得那麼理論。」
「從學生製作的Scratch防災遊戲和預警器,看到學生們對學習充滿了熱情和創造力。他們不僅學會了科學原理,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將這些原理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
「每一次參與設計學習的經歷都加深了我的課程設計和執行能力,讓我體會到設計學習可以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思考方式,讓我對教學工作充滿了期待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