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二溪國小、臺南市篤加國小

與水同行-韌性家園

改變契機

已經有廣達「設計學習」計畫兩年數位任務經驗的臺南市二溪國小,今年度與首次參與數位任務的臺南市篤加國小組織跨校教師社群,共同從「水」的議題出發,因為二溪、篤加兩校分別靠山、近海常見有缺水、淹水問題,因此透過任務引導學生的問題意識,開發出能解決社區居民困境的數位裝置,共同打造出能減災充滿韌性且與「水」同行的家園。

情境任務介紹

 

每當台灣梅雨季節或暑假的颱風入侵,是不是就常在新聞台聽到各地淹水的新聞,甚至有些還嚴重到發生不少憾事。「水」的議題一直是國人所需面對且重視的,除了大環境的常態外,考量自己所生長的地方,也常會因為地形影響而更需重視到「治水」方針。

臺南市二溪國小靠山而臺南市篤加國小則是近海,兩校所在不同的地理區域,卻在面臨氣候變異,有著缺水、淹水的困境,透過回應今年度「韌性家園」的議題,兩小的跨校教師團隊,賦予兩校五六年級學生數位「禹」行家的身分,將常見的缺水、淹水問題,聚焦、定義各組欲解決的問題,訪談利害關係人的需求,如里長伯、獨居奶奶及養殖大戶等,撰寫提案企畫書、製作原型立體模型與3D建模,隨著ㄧ次又一次所遇到的難題,克服、迭代出下一代的新想法作品,期待透過他們的創意解決方案,打造出充滿韌性的未來家園。
    

 

任務信

各位數位「禹」行家:

淹水、缺水都很苦,還記得學校只要下大雨,淹水就會讓大家行動很不方便;然而學校只要缺水,水不夠用,除了植物會枯死,廁所也會無水可沖,造成了許多生活上的不便。
學校是社區的縮影,也會遇到淹水或缺水的問題!數位「禹」行家們,想一想,如果不「與」水同行,對生活有什麼影響或困擾?
現在,廣達文教基金會與學校邀請各位數位「禹」行家們透過思辨、創意、溝通與合作,進行田野調查,讓社區面對水的問題時變得更有韌性,同時結合程式設計的概念,跟「引」行家們一起為二溪、篤加打造一個「前所未見的會哀(ē-ai)、AI、會愛(ē-ai)的數位水裝置」,創造一個「與」水同行的韌性(二溪、篤加)社區!
 

V作品規格   X作品規格
 
1、要符合實際調查需求
2、要能簡易操作
3、要能融合在地環境 
4、要製作裝置滿意度調查表
5、要能達到提醒的效果
6、要融入數位工具
1、難以進行操作裝置
2、難以跟現有環境結合
3、裝置無法有效解決需求問題
4、不能使用一次就壞掉

 

委託人    
臺南二溪國小  校長  甘耀樺
臺南篤加國小  校長  方樹啟
廣達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徐繪珈

學生創意

★展現在思考

「我們可以把腦中的所有有趣、奇特的想法全部都說出來和大家分享。不同的地方還有我們是五、六年級一起上課,所以我們會和五年級一組,一起製作裝置,一起討論。」
「在做廣達指派的任務時,不斷努力的思考、修改,讓我們的裝置可以有更好的東西,也可以讓我們的知識比以前增加更多。」
「我覺得這個課程的問題答案變成了回答任何問題都沒有對錯,不像五科,每一個問題都只有一個答案,而且都是依據我們的想法所假設的,我們可以為了一個想法去一直假設,甚至測試,讓我們的邏輯變好,不像其他科只有一直的背內容。」
「我們在去到了農民的家,聽完農民的講解,我們終於意識到問題所在,所以經過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改進,我們做出如今的3.0作品。」

二溪與篤加的學生為了自己生活的所在地,針對各自環境現況、當地地形共同思考解決水問題,當缺水或淹水,該如何應對變得具有韌性,學生透過OR及九宮格思考法、心智圖等整理社區現況,發掘人與地、文化、自然的關係,及可能面臨的風險危害、風險共存等現象,聚焦並梳理、定義出問題,並針對問題進行思考及解決方案。
    

★展現在表達

「在這一年做廣達的過程中,我覺得最困難的就是做程式,因為在過程中只要有一個地方不小心做錯,就會有可能導致一整個裝置突然壞掉。當我遇到程是上有困難時,我會找老師幫忙,或者上網查詢學習。」
「在做程式時,有時在後放程式積木,我覺得我放的沒有問題,但是馬達完全動不了,有時感測器也沒有反應,老師來看時我就會和他一起討論程式中我碰到的問題。並且一起想出解決的方法,如果老師不在時,我也會和同學們一起研究程式中有哪些問題。」
「我覺得我變的更勇敢了,因為在學校和發表會我一直發表,我也覺得我的程式變得更厲害了,因為看了學長做的程式,我學到了一點點,我也覺得我在寫報告的字變多了,因為在討論的時後我和同學寫了很多的字,在用canva做簡報的時候,我也打了很多個字,我也在做簡報的過程中學到了一些新的詞和句型。」
「在上一次廣達的課程中,我們只有畫了設計圖和討論我們發現的問題,但是在這一次的課程中,我們不只利用了網路上的建模程式,也會和合作的學校一起學習,一起互動,老師還約了了解家鄉問題的村、里長和農民給我們採訪,使我們了解我們要往哪個方向發展。」

 為了讓學生針對所盤點出的問題及解決方案更對症下藥,學生走入社區進行田野調查,並透過訪談遭遇水問題的一線重要利害關係人如農民、村里長、飽受淹水的居民及魚塭養殖大戶等,來進行所設計的數位裝置方向修正,及原型作品迭代的參考依據。
    

★展現在行動

「老師會帶著我們做的作品去和重要關係人對話,帶著2.0版本去和養殖大戶的重要關係人對話,她們給了我們很多建議。上以前的課都不會做筆記,自從上了點子實驗室的課程就會開始做筆記。」
「點子實驗室就像多拉A夢的百寶袋,裡面會有我們做事所需要的材料、工具
,可以讓我們有最好的討論,製作作品。」
「在上學期的時後我跟組員討論時我會不聽組員提的意見,我覺得我的答案是對的,別人是錯的,但是在這學期,我會試著去聽其他組員的意見,再去進行討論,把大家的想法寫出聽聽他們為什麼這樣想,之後再去投票決定,這樣才不會形成組內的糾紛。」
「為了讓我們更順利的做廣達任務,老師們請了外面的資訊老師來豐富我們的知識,經過不斷的上課、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練習,從要完成一個小程式都要有老師教,到現在可以獨立做出一個程式,這都是努力不放棄的成果。」

學生扎實地進行設計思考流程,先是繪製所要解決對象面臨淹水或缺水問題的數位裝置流程圖,接著透過積木做出原型1.0,藉由不斷的發表分享交流,進行裝置修正,接著以木板材質進行2.0製作,並在電腦上立體建模後,與利害關係人實際討論可行性後,開始進行2.0的優化,接著進行數位裝置的程式設計以及原型的3.0發表,各組的最終作品,藉由一代一代的迭加,微調成最符合地形、使用者且能真正解決問題的「與水同行」數位裝置。
    

  

教學策略

「期待的風景是~孩子專注學習的笑容,讓學習變有趣。」
「站在設計課程的立場時,很明確地知道這些課程從來不是以教師為主體,而是由教師作為橋梁與推手,創造出舒適的場域,讓孩子們能夠與直實情境及利害關係人互動與交流。」
「學習設計是課程先有架構,在課程實施中依照學生學習回饋不斷進行修正,結果可能與預期不同,老師的心臟要很大顆,過程中不斷接受挑戰。」

二溪國小教學團隊已經是數位任務兩年經驗的老手,而此次搭配的跨校團隊臺南市篤加國小則是參與過策展,今年首度挑戰數位任務的學校,兩校團隊聚焦出「水」議題作為此次帶領學生的韌性家園任務,欲解決讓在地有感的缺水、淹水問題;團隊先從社區真實情境讓學生進入任務,並透過實際走踏訪談利害關係人,了解其需求及困境,二溪國小策略性的讓有執行過一次任務的六年級學長姐帶領五年級學弟妹進行任務,透過小組討論、九宮格思考法分析社區的水問題,而篤加則是以五年級學生同樣以小組,心智圖方式剖析現況,教學團隊提供大量的大師作品參考,讓學生思考自己的數位裝置能更有具體想像,而透過原型作品立即收到利害關係人的回饋,更幫助作品的微調優化,以四學對話-自學(自己)、互學(組內)、共學(組間、老師)、 導學(利害關係人、老師),讓學生所發展出的原型作品迭代至3.0版本,也讓作品的前所未見(NBS)凸顯及更具有層次。
    

  

展覽呈現

「韌性家園-與水同行」數位任務成果發表由臺南市二溪、篤加國小五、六年級學生化身為數位「禹」行家進行家鄉「治水」任務,兩校聚焦長期困擾南部家園的「水」問題出發,分別針對有關於在地木瓜種植灌溉問題、獨居奶奶遇淹水的警示、社區淹水里長忙碌的窘境、養殖大戶遇水災的魚貨損失等現況,提出七件創意解決提案;學生們透過蒐集相關訊息及大師作品,討論、定義欲解決問題,且透過訪談關係利害人,調整策略,不僅撰寫解決方案企畫書、更製作原型立體模型與3D建模,隨著ㄧ次又一次所遇到的難題,克服、迭代出更優化的裝置,也讓我們透過這些前所未見的作品看見數位任務中「運算思維」於實踐任務的歷程與成果。
    

    

     
展覽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