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尺國小的孩子在傳統教學的模式中,習慣坐在位置上等著老師和大人給他們 知識,因此教學團隊期待透過這次參與廣達「設計學習」計畫策展任務的初體驗,希望反客為主,開啟學生的好奇心及永遠嘗試不一樣的學習方法;就如同他們無懼地執行任務,以「青春無懼」鏈結與長者之間的對話,將長者人生歷練中的老「故事」重新整理,耍出他們青春的「氣勢」。
屈尺國小位於新北新店山區,當地屬於老齡化社區,社區的年輕人幾乎都到山下新店市區或是其他地方工作,孩子回到家也很少與阿公阿嬤們互動,因此期待透過此次任務執行,讓五六年級的屈尺孩子,化身為小小策展人,創造一個與長者針對「青春」議題的對話機會。
「青春」是什麼?教師團隊透過文本、大師作品先帶領著學生思考並試圖的定義「青春」。接著再實際進入任務,透過與在地長者間的溝通及互動,共同探究「青春」並形塑出「青春」的意義;更進一步與長者一同完成一個具體表現「青春」的行動。最終再將這些學習聚斂,以一本兩代間共用的「青春修煉手冊」,透過「無懼」作為回應今年「超潮耍老派」的主題,讓觀眾認識屬於屈尺在地長者們及學生共構出的獨特「青春」樣態並如何展現出此樣態下他們最前所未見的「無所畏懼」。
想到「青春」,你們會想到什麼呢?是現在最當紅的韓國歐爸、歐膩嗎?還是十幾、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呢?各種青春的想像,在世俗的眼光當中好像跟高齡者沾不上邊。屈尺社區曾經有一條熱鬧的老街,佈滿各式各樣的商店,來往的人車水馬龍。但是,現在因為產業的改變,大多數的人離開了,屈尺地區好像不再像以前一樣青春了。出生到現在,社區中有著許多陪伴著你長大的阿公阿嬤,他們有的白髮蒼蒼,有的皮膚粗糙,有的動作緩慢。他們的青春時光,一切看似已經逝去……可你是否想過,他們也有曾經青春無懼、燦爛奪目的時刻?
廣達文教基金會誠摯地邀請屈尺國小的各位青春修練師,為校內與鄰近學校的師生和所有屈尺社區的居民策劃一個前所未見的「青春無懼」主題展,為屈尺地區的阿公阿嬤帶來「青春無懼」的新契機,為了完成這個青春無懼的主題展,我們必須完成三項修練任務:
你覺得什麼是青春?阿公阿嬤認為什麼是青春?回家與阿公阿嬤討論「青春」是什麼,有沒有你們珍藏覺得代表「青春」的物品,跟阿公阿嬤一起準備四件代表青春的物品,並帶來學校分享準備物品背後代表的「青春」意義為何?
你覺得做什麼事或什麼行動可以表現青春?請你跟阿公阿嬤一起討論可以表現「青春」 的一個行動,讓我們透過行動跟阿公阿嬤一起活出青春的樣子。
你覺得修練青春有幾種招式?你會用甚麼方式告訴大家如何表現青春?各位青春修練師將可以表現青春的招式用一個展覽將你的招式展現出來,讓參觀的人也能跟你與屈尺地區的阿公阿嬤一起青春無懼。
最終,我們的「青春無懼」展覽需要達到下面的規格:
⭕【要】
1.修練三項招式製作成修練青春手冊。
2.將青春展覽品從作品的意義分類,至少分成三個展區。
3.展區間要有意義的排列,各個展區之間要能串成一個完整且獨特的故事。
4.每個展區至少要有12件展品,要包含青春物件、青春行動紀錄、青春修練手冊、點子筆記本。
❌【不要】
1.不要以「任務名稱」幫招式命名。
2.不要以展品的「素材形式」幫展區分類。
3.不要只是把展覽品分區展出,但是沒有說出一個完整且獨特的故事。
4.每個展區不要少於8件展品,不要少於兩類。
「對於『青春無懼』的定義有所改變,原本我對青春的定義是年輕、還有運動,但是老師要我們回家想一想、網路找一找,回家和長輩討論什麼是『青春』,結果我對青春的定義有所改變,我覺得青春是不限年齡的勇敢追求夢想。」
「點子筆記本,老師讓我們自己摸索所有天馬行空的想法,這些想法都可以收集在筆記本裡,累積起來讓最後展覽更豐富多元。」
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及引導,學生先自己發想「青春」是什麼,接著透過資料重新梳理定義;最後藉由與家中長輩的共同討論、蒐集來的物件反覆共構出青春的定義,甚至還能設計出一套心理測驗,讓大家很快地明白什麼叫「青春無懼」,原來青春是不受年齡限制的。
「我覺得畫長輩的畫像最難,因為要抓畫像的比例,還要表達出她的神韻,我覺得這是最難展現、最難表達的一個部分。」
「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和同學討論的機會,所以我學會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在描寫我跟阿嬤在公園賞櫻花,我覺得很深刻的原因是這是我跟阿嬤第一次出門賞櫻,所以我覺得很珍貴,也可以藉由這一次策展記錄下來。」
學生從蒐集來的物件中,分享其與青春歲月的關聯性,這些內容透過訪談阿公阿嬤並記錄下來;除了訪談,學生還要觀察,進行肖像畫繪製;並且以影音、文字、樂高創作等方式將與長者一同進行的「青春無懼」行動,真實呈現。
「我跟阿嬤一起策劃出要去打壁球,還跟著她一起去國民運動中心拍攝。」
「課程中我最深刻的時候是記得我介紹『青春』的作品給烏來國小的同學聽時,他們認真的樣子,還有問我問題時,讓我很開心。」
「我們上課要從文本、資料中找尋答案,並且訪問自己的家人,蒐集最能表現『青春』的物件,讓我印象深刻。」
學生在任務二中要與自己的阿公阿嬤們完成一個「青春挑戰行動」,透過與奶奶打壁球、一起穿上奶奶年輕時的衣服、上髮廊與阿嬤ㄙㄟ斗同樣髮型等等,讓這項行動增進與家人互動的情感聯繫,更進而讓長者感受到愛與陪伴是本計畫希望實踐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愛與歸屬」。
「任務導向式的教學,拋出問題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實作任務。以終為始的教學設計,設計思考的循環方式也是我以往沒有接觸過的。」
「最重要的改變是因為我們也看著孩子成長,還有一群真正想帶孩子做不一樣事情的夥伴。而且這樣的課程要學生大量的以自己為主進行學習,不能再依賴老師,這樣的學習模式是真正會內化在孩子的未來學習模式裡。」
「當機又開機,不斷翻攪再開機」。第一次參與「設計學習」計畫的教學團隊,首度嘗試任務主題式的教學,過程中團隊由學生的反饋與預期的有所不同後,靠著每週四課前課的緊密會議,不斷的燒腦、討論、砍掉重練修整,彷彿關機重開機的模式,且做且走,討論該把孩子帶向何處,磨出團隊緊密合作默契,也建立起深刻的革命情感;任務執行的過程讓屈尺本校及分校校區,以跨校區、跨年段、跨領域的方式實施教學,透過不同家庭面貌的刺激、多以開放式問題尋求學生回答的答案,適時進行教學引導及反饋,奠基各藝術類型的大師作品,深究一個「青春」的定義以及「青春無懼」的主題。
對於你而言「青春」是什麼?然而「青春無懼」又是一種什麼感覺?進入由屈尺國小5.6年級共同策劃的「七老八十-超潮耍老派之青春無懼」特展應該就可以有所答案。學生透過展區一、二展現出青春的混沌期,關於青春這件事從天馬行空的想像到從文本、資料的蒐集進一步抽絲剝繭;接續訪談阿公阿嬤,蒐集最能表現「青春」歲月意涵的代表物件,共同形塑出一本青春修煉手冊,裡頭承載著屈尺孩子最獨一無二的「青春」具備三大招式:「勇於挑戰不顧年齡」、「勇敢不在意別人眼光」及「嘗試不敢做的事」,齊聚後便能邁向「無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