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達「設計學習」計畫,策展任務的新夥伴山腳國小,透過連結在地的長者以及傳統產業,期待學生能透過任務執行思考並學習、傳承在地屬於苑裡的藺草文化、技藝及記憶,透過「藺草編織」,搭起學生與長者間的橋樑,重新發現長者深藏不露的老「技藝」,透過學生的眼光及創意,耍出驚艷魅力的「新意」,共創「藺類共好」的幸福氛圍。
位於苗栗縣苑裡的山腳國小,藺草是在地人的共同記憶,但藺草編織的技藝,隨著產業沒落,老一輩的工藝師逐漸凋零,年輕人看不見藺編產業發展的可能性,不願學習,以至於藺編技法漸漸失傳。
本次學習任務由全五年級兩班學生出發,以「藺類共好」作為關鍵概念,化身為藺草創意「設計師」,與學校、社區樂齡中心的專業藺草「工藝師」長者們進行互動,學生先以影片、資料及文化館參觀等深度認識藺草的歷史及文化意義,接著實際與樂齡的藺編阿嬤們每週入班的共學,藉由雙方的互動合作、討論,一起思考,為藺草編織加入創新元素,傳統與創新;老與少的碰撞,讓祖孫兩代有更多的對話,讓長者不僅能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學生也在任務中實踐素養教育的學習,共創藺草產業一個前所未有的全新契機。
孫:「阿嬤,您在編啥咪?」孫:「您這麼敖,可以去學校做老師。」
嬤:「憨孫,我怎麼可以當老師,我只是要賺錢。」
你們有看過阿嬤在編藺草嗎?曾經,藺草編織是一家子的經濟來源,更創下苑裡的輝煌經濟,藺編製品還曾外銷到日本,占台灣五大農產品出口值的第三名。對他們而言藺編不只是一種使命感,更是一種責任的傳承。當你拿起藺草作品、聞到獨特藺香時,聽著阿嬤細說著過去,似乎每一束藺草就蘊含著一個藺類生命的光陰故事。還等什麼呢?現在就讓我們走進他們的故事吧!
一如往常鳥語花香的山腳社區,一群隱身在藺草堆裡的長者身影,裹著歲月痕跡的巧手下,在一編一壓的細緻工法中將藺草純粹的美展露無遺。工藝師們的年紀漸大,需要年輕的你們將這個故事繼續寫下去,因此今年學校與廣達文教基金會合作,邀請設計師與工藝師共同寫下這頁動人的篇章,一起紀錄這則藺類潮流的共好故事!
觀看藺編相關紀錄片後,知道在地藺編文化傳承的重要性,編輯一個前所未見的「藺類共好」小書,來呈現相關苑裡藺草知識與工藝師從年輕到樂齡的創作歷程。
在藺眼相看後,了解藺類的特質以及具藺類共好的藺編作品後,請你回應山腳家庭的共好需求時機,來發想藺編設計,並與工藝師進行一場深度對話,設計一個前所未見的「藺類共好」生活小物,展現出人與人之間最美的藺類共好風景。
經過設計師與工藝師的對話後,傳統手藝與現代工藝之間所激盪出的火花,想必是一場美感藝術與生命力結合的作品。就讓我們與樂齡長者共同策畫一個前所未見的「藺類共好」特展,引領山腳社區及藺草文化有新的一股藺類潮流。
要 | 不要 |
1.要定義「藺類共好」的美學概念。 2.要幫創作的藺編作品下一個獨特的命名。 3.藺編產物的模型比例要是1:5。 4.要針對所打造的藺編模型及其所要表現的藺類共好概念選擇模型材料。 5.說出創作理念與背後故事。 6.傳承傳統工藝更能成為實用與現代藝術接合的平台。 | 1.不要用藺類共好做為模型的名稱。 2.不要各個物件的比例不一致。 3.不要設限於材料包 的素材。 4.不要簡易的創作理念 。 5.不要只參與展覽而不分享。 |
「點子實驗室可以自由發揮,不必按照課本上課。」
「想像力變豐富,學會編藺編,團隊合作還有更了解展覽。」
「這是一個讓大家開心又快樂的活動,除了開心又快樂,我們還會用到點子筆記本,還可以自己去尋找答案。」
「點子實驗室的課程和以往的課程很不同,能讓我們去思想、討論,而且沒有課本,所以我非常喜歡這個課程,很特別。」
學生們化身為藺草工藝生活品的小小設計師,不僅要從蒐集來的資料中,及訪談阿嬤們藺草工藝的限制等中,再融合參觀藺草文化館發想出的靈感,透過小組不斷的討論、創意激盪,讓想像力以藺草形式結合阿嬤們的工藝展現出來。
「點子實驗室要自己找重點記在筆記本上,自己畫設計圖,找阿嬤討論。」
「因為訪問阿嬤可以了解很多關於藺草的一些知識。」
「我覺得最難的地方就是在討論意見時,大家都為了一個意見就吵架了,因為有一個人提出意見讓我們都和好了。」
「討論的時候,大家都有特自不同的意見,所以我們這組一定會大家先說出自己的意見再進行討論定案。」
教學團隊透過藺草文化的紀錄影片內容先引導學生試著學習整理並摘要重點,並且讓小組共同分享發表;具足藺草相關知識如特性、歷史文化重點後,設計師們開始與工藝師阿嬤們合作,透過設計圖、文字及表情、語言等各種表達互動,傳達出自己的設計理念。
「點子實驗室可以動手做,跟同學討論,沒有課本可以自由發揮。」
「我學會怎麼畫海報、布置展區、編藺草並且說明,認真跟老師、阿嬤學習。」
「可以和阿嬤互動較多,也可以訪問阿嬤做藺草的技巧,還有跟和阿嬤討論設計圖。」
「去藺草文化館最令我印象深刻是,進去以後我才發現藺草可以做的東西遠遠超過我想像,文化館發出淡淡的藺草香,裡頭有解說牌讓我更加了解藺草。」
你知道藺編工藝有一股編、二股編、壓一、壓二各種技法嗎?不僅要當個小設計師,也要與阿嬤們學習藺編技術,實際透過原型嘗試,更能夠藉由此次任務,深刻認識到在地產業的美好,並且開啟學習傳承的新契機。
「學生是課程的主角,在課堂中讓學生說的比老師多,要不斷激發學生的想法是最不同的,引導學習表達自己的意見,幫助學生釐清觀念、聚焦重點。」
「學習的主導權回歸學生,『以終為始』的課程設計讓學生在接受任務之初就明確的知道自己最終要完成策展,循序漸進依循教師團隊的教學規畫,朝著目標前進,完成問題導向的學習。」
山腳國小的教學團隊這次將「藺類共好」的主題任務結合校本課程《藺類山腳》,藉由此次執行任務的五年級學生,與樂齡中心這些不老手藝的藺編阿嬤工藝師們首度深度合作,從藺草工藝文化歷史到實際傳承學習藺編到最後以創意設計出發,產出全新工藝生活設計作品,並策劃展覽;透過此次策展任務的展覽,讓低年級學生參觀,透過有獎徵答讓小朋友更認識展區不同的規劃;而中年級生則透過學習單的輔助及書寫,更深入了解展覽;六年級學生則經由五年級導覽員的解說,換位思考如果自己是策展人可以如何進行展區規劃及說出藺編工藝的故事,全校動員,在力與美編織的過程中,來回交錯,共同形塑出對於這個在地產業的美好願景。
「山腳藺 祖孫情」是由苗栗縣苑裡鎮山腳國小五年兩班的學生共同策劃而成,展覽展出在校內的一棟百年日式建築內,學生以「藺類共好」關鍵概念,將任務歷程的產出、作品串聯出「藺類發想」、「藺類設計」以及「藺類創意」三大展區;不僅看見學生接到任務信開始從藺草紀錄片、文化館中找尋藺編的歷史;也看見變身新銳設計師與樂齡工藝師的對話討論及設計圖稿;最終欣賞到10件老工藝師與小設計師相互碰撞、共同發想出的創意藺編作品。透過展區的故事,深深感受到山腳位這百年在地傳統藺草產業耍出新潮流、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