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港坪國小

童銀共創樂蔬活--有長者智慧的健康蔬菜種植箱

改變契機

第四年參與廣達「設計學習」計畫的港坪國小,連續兩年投入「數位任務」的執行,主要是希望能將學生導向未來,透過觀察生活發現問題,再進而藉由科技運用解決;透過高齡議題,教學團隊結合自身農作課、學生家庭背景等特色,期待透過挖掘長者在農作上的智慧,讓學生以科技轉化,將長者們自身的經驗得以傳承,共同開發健康蔬菜種植箱,實踐並彰顯長者們的「新價值」。

情境任務介紹

 

教學團隊請六年二、三班兩班的學生,回顧自身在五年級時種植蔬菜的經驗,似乎收成不如預期,仔細探究大多的蔬菜不健康,沒有獲得妥善的照顧,於是團隊老師們期待透過「設計學習」計畫數位任務的執行,賦予學生「數位設計師」的身分,以資訊科技的輔助,來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而藉由與高齡的議題扣合,並且環顧四週或身邊的長輩們,很多人都具有豐富種植蔬菜的經驗,因此向長者們取經,以訪談紀錄、實際現場的教學傳授,學習阿公阿嬤們栽種蔬菜時的智慧及經驗,實際了解健康蔬菜成長所需要的條件,將這些資料蒐集齊後,透過設計師的運算思維、智慧監控的運用,設計出一套前所未見有長者智慧的蔬菜監控箱,除了能讓蔬菜健康成長,也降低栽種的難度,更能增進長者智慧貢獻的成就感。
    

 

任務信

嗨!各位數位設計師:

回顧上學期種植蔬菜的經驗,我們發現收成不如預期,大多是蔬菜不健康,怎樣才能種出健康的蔬菜?環顧四周或身邊的長輩,很多都具有豐富種植蔬菜的經驗,透過長者的智慧與傳承,我們可以了解健康蔬菜成長所需要的條件,經由各位數位設計師運算思維、智慧監控的使用,共同來種出健康的蔬菜,讓自己和家人吃得更健康。
今年廣達文教基金會與校長將邀請各位數位設計師,與長者進行訪談,學習長者的智慧與經驗,設計一套前所未見有長者智慧的蔬菜監控箱,能讓蔬菜健康成長,來降低蔬菜種植的難度;以科技取代人力測量、抄寫,減少疏失,提高蔬菜收成及品質。傳承智慧、創新科技,讓高齡者除了自用之外,亦能為親友提供健康美味的蔬菜,增進高齡者的自我認同感。

前所未見數位作品的規格

不要
  • 要能訪談有種菜經驗的長者
  • 要能從…..資料紀錄中歸納整理長者的種菜智慧
  • 要能利用運算思維拆解長者的種菜智慧
  • 能運用運算思維的思考歷程且製作出具有創意蔬菜監控模型箱
  • 不要認為長者的經驗已不符合時代潮流
  • 不要只以便利性來設計蔬菜觀察箱
  • 不要用傳統思維來解決問題                                                 

 

委託人    
嘉義市港坪國小  校長       郭明聰 
廣達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徐繪珈 

學生創意

★展現在思考

「我覺得我最印象深刻的地方是蔬菜箱,不僅讓我們體驗農夫的辛苦,還要去思考哪個時候澆水最適合,需要澆多少水分、記錄他們成長的過程,這讓我印象深刻也是收穫滿滿的過程。」
「思考方式跟上課時都不太一樣,要思考的內容更多更有趣。這樣的課程讓我們有成就感,思考方式都要跟一些東西有關聯,設計micro:bit和自動灑水、定時灑水都很酷。」
「設計蔬菜箱時可以發揮想像力,雖然不知道有沒有辦法做到,但說不定十幾二十年,有人會利用你做的東西去種東西,然後種出一大堆農產品。」

學生們對於訪談長者所蒐集來的資料,歸納出透過科技能輔助監控的要項有非常多,其中針對土壤與水的比例,學生透過學習MAKECODE編寫程式碼的學習,再寫入micro:bit以沉水馬達及濕度感測器來控制濕度,未來除了濕度控制外,透過發想智慧蔬菜箱進化的設計圖,看見學生滿滿的創意思考。
    

★展現在表達

「我們自己去訪問我們的長輩們,問阿公阿嬤他們種菜種那麼的久,到底是如何防蟲?那如果颱風來了呢?他們要如何準備?」
「上了這個課程,我覺得自己比以前更進步,這個課程讓我知道要怎麼設計一個東西,以前我連怎麼設計都不知道,全都是老師說麼做,我們就照做,當我知道怎麼設計時,我就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心裡也莫名的想跟家人分享在學校學到什麼東西,這讓我非常開心。」
「可以將自己心中的許多想法都表達出來,再和同學一起討論,最後再一起決定出最適合的答案。」

訪談阿公阿嬤的智慧及經驗,是非常重要的資料來源,從訪談單的問題設計,學生們自行討論針對種植蔬菜上相關的知識分由季節蔬菜的種類選擇、面臨的事件及有哪些的照顧細項等,也透過這些互動,更加深與長者之間的交流。
    

★展現在行動

「在學校普遍的上課方式都是老師講解,並予學生回答,而『點子實驗室』的課程,則是讓我們自己去手作,嘗試各種方法得出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且使用多種方式,不論是畫設計圖,訪問長輩抑或是設計程式,對我們來說都是一項十分驚奇的課程。」
「寫程式時怎麼寫就是寫的不對,沒辦法做出我要的東西,我在其中有去問過我們班的同學、隔壁班的同學、電腦老師還有班導,在這其中我學習到,如果遇到困難,只要一直想辦法總有一天一定會想到方法!」

將訪談阿公阿嬤經驗而來的資料,進行落實設計,程式編寫,以科技監控數值,從長輩那邊獲得的知識經驗,如水分不能澆太多,所以溫溼度感測器就必須插得比較深,蔬菜也不適合種太密,小組更為了沉水馬達防止虹吸原理,特地改良水管管徑及長度,從想法到呈現,這些步驟讓學生有滿滿的成就感。
    

 

教學策略

「充分掌握『運算思維』的精神,才能設計一個能引導學生以運算思維的方式思考的教學活動,因此課程設計之初,首要面對的就是自己的教學習慣必須改變,從講述調整為引導,為此必須設計出合適的學習單,一步一步的引導學生,自然而然的以運算思維的步驟進行思考。」
「以往的資訊課程的教學習慣,多在配合學科課程需求與年段應具備的資訊能力來做課程設計與教學。這是第一次結合綜合課程與自然領域,嘗試用資訊課程中的程式設計應用,來做跨域的問題解決探究學習。」

校內組成跨領域教學團隊,這次甚至由校長領軍,為孩子們親自教授運算斯為第一堂課,透過認識生活上的各種科技、AI運用,建立起學生對於智慧生活的認識;實際邀請長者指導學生種菜技巧,更完整建構出訪談長者所蒐集的智慧及經驗。與世賢國小組成的跨校聯盟,除了教師間進行運算思維課程、micro:bit程式設計的交流,學生也成為小助教,協助分享種菜經驗及編寫程式上的協助。過程中師生共同尋找探究問題的方法,不再是由教師備課授課,學生單方面學習,而是雙方想法的互動及溝通,一起找出能解決完成任務的共識,教學相長。
    

 

展覽呈現

「童銀共創樂蔬活—有長者智慧的健康蔬菜種植箱」展現由六年級兩個班的學生,延續上學期種植蔬菜的經驗,這學期藉由田野探究,與長者的訪談記錄、實際教學分享及種植技巧的傳受,學習到阿公阿嬤們在種植蔬菜時的智慧及經驗,整理歸納出監控要項,針對水分、濕度,開始進行MAKECODE編寫程式碼的學習,並利用寒假育樂營執行寫入micro:bit的課程,開學後以小組為單位,開始運用沈水馬達及濕度感測器來種植蔬菜,實踐高齡經驗得以傳承、轉化,健康智慧栽種的成果。
          

 

教師發表

展覽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