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竹國中今年透過「高齡議題」與廣達「設計學習」計畫牽起了第一次的緣分。因身處嘉義偏遠地區學校,相較資源及學生家庭背景環境的刺激少,期望藉由任務導向的學習讓學生可以接觸更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NBS-前所未見」的歷程,培養思辨能力、創新思維,也給平時較少表現的孩子一個表現自己的平台,融入與社區長者共學的課程,藉由孩子們眼睛發現長者的「新價值」。
嘉義縣老人人口比例一直是台灣本島排名第一高縣市,到2020年6月已突破20%門檻,義竹鄉高齡人口更高達24%,所以孩子們的成長環境與長者息息相關,甚至於有些孩子就是阿公阿嬤扶養長大的,也因為這樣,教學團隊期待透過這種與生活連結的情境感,藉由「設計學習」計畫任務執行的歷程,讓孩子們有意識的開始觀察身邊長者的日常生活,透過攝影任務,以自己的眼睛、角度,挖掘並且定義長者藏於生活之中,隱而未見的高活力有哪些;而為能更進一步瞭解長者的高活力,透過與學校鄰近的「岸腳社區發展協會」合作,藉由假日青銀共學、共創的陶藝、音樂課,課程、作品的共構,透過孩子們貼身的觀察與詮釋,發現長者的人生潛力及新價值,也開展出不一樣的非血緣祖孫火花。
陪伴著大家長大的社區,走過漫長的歲月,放眼望去,幾乎都是老年人,你們可曾靜下腳步來思考,能透過何種方式來讓社區的長者展現出高活力?進而展現他們另一個新面貌?
你們覺得年長者生活一成不變,平淡無奇嗎?
你們是否看過年長者展現過他們的高活力?
而他們展現的高活力來自於哪裡呢?
是否能藉由青銀共學,來凸顯長者更多的高活力?
小精靈的魔力無邊,這次學校與廣達文教基金會透過「設計學習」計畫鄭重邀請各位小精靈來參與這次的青銀樂陶高活力特展,來展現長者的高活力。
透過蒐集或拍攝長者照片來定義「高活力」,策劃一個「高-活力」紙上博物館,展現你眼中發現的長者前所未見的高活力,說明長者如何透過學習陶藝、音樂來展現高活力。
具體展現高活力:年長者的高活力展現不是孤獨的,請您就任務一發現的高活力概念,邀請長者共同設計陶藝作品草圖或創作拇指琴樂譜,在過程中讓長者發揮高活力之潛能。
在任務一的發現與任務二的共學之後,請策劃一個前所未見的青銀樂陶高活力特展,透過陶藝作品的捏製與拇指琴演奏樂曲影片來展現彼此共學相互成長之後,不一樣的青銀高活力。
「以前上課我都不會舉手發言和討論,這個課程讓我想到許多不錯好點子,也會主動去和同學一起討論,說出自己意見和想法,聽聽看他們的方法。」
「最喜歡和老人家相處的時候,一開始非常的尷尬,因為都不認識,到後來很捨不得他們,有些老人很可愛,很感動他們願意撥空學習拇指琴。」
「知道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樣,之後要想一想,要怎麼解決這樣的問題,這樣下一次就不會再不知所措了,而且之後如果又碰上同樣的人事物,我也會更有能力去完成事情,也會一步又一步的增加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成為更強大的人,better than better.」
為能定義出長者的「高活力」,在點子實驗室學生們腦力激盪,透過資料蒐集、觀察,回想並記錄下,在日常生活的活動中,長者們的高活力蘊藏在哪些地方?除了在地產業的「種玉米」、「魚塭工作」,「打麻將」、「釀酒」甚至「殺價」、「聊八卦」、「幫狗狗洗澡」都是長者高活力的展現。
「我懂如何處理更多事,也比較會整理重點,能清楚表達自己需要什麼,慢慢也發覺到自己哪裡不好,需要做改變,但在自己能做好的事情上,就會讓她人發現到自己的能力,平常真的太小看自己。」
「上台表達是我最不愛的,不太敢在陌生人面前表達,廣達成果發展,我勇於嘗試導覽,克服自己跨出那一步,導覽成功,就有滿滿的成就感,替自己感到開心。」
現在人與人的交流越來越疏離,而學生們平常的課程訓練,也較沒有機會在陌生人面前進行分享,這次透過與社區長者共學的課程,與長者共同發想創作陶藝作品;音樂課在不識譜的情況下,討論出以顏色符號的識別元素,幫助音樂學習,這些直接的情感連結,讓學生愛上與阿公阿嬤們當同學的經驗。
「與大家一起完成每樣作品,就會有滿滿成就感,而就像老師說的,有能力的人,可以幫助同學。」
「教老人彈拇指琴,那些阿公阿嬤都好厲害!手指都好靈活,彈了二三首美妙的歌,阿公阿嬤都超認真在學,我們還把樂譜放大,方便讓他們看得清楚。」
「捏陶藝,雖然之前有學過,土裡也是有空氣,要燒的過程中有可能會破掉,一直做一直做,做到那個作品裡面沒有空氣,只要一直練習,就會成功,不要放棄。」
透過與長者共同成長及學習的歷程,教學相長,形成一幅美麗的教室風景,為了產出成果夥伴們從各種互相協助,進而互相欣賞,學生將在課堂上學習的技巧分享給長者們,而長者們也回饋自己人生的智慧經驗,修正出最適切的創意作品。
「以點子實驗室課程為基礎,透過師生之間討論與分享激盪出學生的創意發想。」
「在過程中也看到某些孩子的其他優點,雖然平時美術課不見得是他的擅長,但在跟長者互動中看到他們的愛心與身上每個人不同的亮點特質。」
「更著重在學生自己的想法,需要一些時間跟耐心等待學生的靈感創作。」
今年度參與「設計學習」計畫是國三學生,透過點子實驗室課程發想定義高活力,讓學生瞭解「以終為始」的課程設計與作品核心概念,教學團隊規劃周六青銀陶藝課程前,先邀請陶藝藝術家,對學生進行指導,從陶土塑形、拓印圖案上釉藥一步步完成,將這樣學習經驗延伸與長者進行共學,社區的長者也皆能得心應手;拇指琴課程也因學生與長者共同發展的創意樂譜,很快就能學會朗朗上口的樂曲;透過三方-老師、學生、長者的課程共構,團隊從學生改變中看見自己教學上能精進的部分,也看見即將告別國中生涯的學生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青銀樂陶高活力」特展,為了能挖掘長者隱而未見的高活力,教學團隊透過青銀共學,共同創作的歷程及成果,讓學生與長者之間碰出創意的火花;透過展區一「美麗經歷」資料蒐集、照片拍攝與說明,學生們定義出長者的「高活力」;為能更進一步深入了解這些活力長者,展區二「獨立隸屬」,透過與社區發展協會的長者們共學、共創的陶藝、音樂課,各自獨立的青銀們卻在歷程中隸屬於彼此;這樣的共學成長,透過展區三「互利活力」的影片,呈現出「設計學習」計畫中不僅學生,還有長者們的改變,感受長者們的「高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