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關東國小

老神在在

改變契機

第一年參與廣達「設計學習」計畫的關東國小,以「數位任務」實踐本計畫。關東國小位於傳統市集內又緊鄰新竹科學園區口,社區內幼銀世代鮮少交流,學生對於高齡者的理解總是帶者一種刻板印象與漠視。故關東教學團隊由此出發,期待與學生一起破除迷思,透過跨世代幼銀協力激盪想法,共同解決高齡需求,讓學生從幼銀共做的歷程中,理解「老」,翻轉「老」,進而重建高齡者的「新價值」。

情境任務介紹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寶是否就是老?」,關東教學團隊向學生拋出這個疑問,並設計出「讓我們一起翻轉『老』」數位任務。為了讓學生翻轉「老」,關東教學團隊先進行「小記者主播長者採訪」課程,讓學生初步理解「老」,再以心智圖的討論,讓學生看見「老」;賞析「高年級實習生」電影,讓學生反思「老」;安排學生到桃園青年體驗自我挑戰營,以身體鍛鍊「老」、轉動「老」。

而透過長幼PK「童老返還」活動,由長者帶學生進行手工童玩製作、童玩遊戲PK,過程中,學生發現自己並不如想像中的手腳俐落、找不到訣竅;當學生與長者進行「『老生』常談」座談時,以為自己在體能挑戰營的過程,已相當神武艱困,但在與長者對話後,發現自己也不過跨越生命中一個小小山丘而已。

長幼間透過真實體驗、對話,不僅在對話中同理彼此生命歷程的價值,學生也發現原來什麼都不缺的長者,其實很需要「陪伴」、「關懷」,因此,長幼共同協力所設計的科技小物,不僅滿足長者需求,也觸發學生內心的悸動,原來生命並不如想像的容易,「老」更是一種歷練後的姿態與美好。
    

任務信

致親愛的設計師: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寶是否就是老?老又如何成為寶?關東是個老社區,如同我們身邊的銀髮族,是老?是寶? 是高齡? 還是智齡?電影《高年級實習生》將會是一部值得你參考與深思的好影片。為了促進未來高齡社會幸福感,廣達文教基金會將借助你的智慧,共同創造臺灣友善高齡社會,特邀請你擔任109學年度廣達「設計學習」計畫-新竹市關東國小「讓我們一起翻轉『老』」設計師,為高齡者協力重燃生命熱情,提升生命實踐的動力,達到自我實現的心理面向,邀請你挑戰下述四項任務的設計:

任務一:認識「老化」,說說「老化」

1.請從生活影像紀錄中,仔細發掘你所認識的「老」,為「老」下定義。
2.請深入訪談長者,理解長者的「老」,再次詮釋「老」的定義。

任務二:「老練」,無所畏懼

通過「桃園青年體驗學習園區」的青年體驗活動,用心享受與體驗自己老練的歷程,如同高齡者積累各種生活能力,反覆經歷熟化與老練,完成「老練」的任務?

任務三:「老生」常談

為了更靠近真實高齡者的內心,理解「我如何成為現在的我」,請與高齡者一起設計完成回憶樹,呈現高齡者日常生活中關鍵或難忘時刻,讓高齡者的夢想化為你我的日常行動。

任務四:「老煉」,翻轉吧!

請各小組與高齡者找到共力點協助彼此圓夢,圓夢過程,請一起設計出前所未見客製化的「科技小物」,幫助高齡者展現並延展生命熱情,一起完成翻轉「老」的圓夢任務,重新定義「老練」。
 

任務成果規格
將以思辨、訪談、影像記錄模式,呈現青銀跨世代互相了解、同理。透過「回憶樹」共同經歷彼此最難忘的人生片段;透過設計「科技小物」協助高齡者實現想法,用前所未見的方式展現「老練」的生命熱情,提升生命實踐的動力,期待在未來與更好的自己相遇。
需要破框
  • 任務落實對象:70歲以上的高齡者
  • 要展現社會觀察者、小記者對社會高齡者的關懷與敏銳
  • 要透過觀察與訪談,展現互相理解
  • 要能主動善意認同高齡者看世界的觀點,彼此分享的立場
  • 要不斷與「老」對話
  • 設計的科技小物能鼓勵高齡者實踐想法
  • 破除高齡者框架(負擔、弱勢…)
  • 破除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需求
  • 破除「老」是一般生理的定義
  • 破除科技物質化應用(科技來自需求)                                              


 

委託人    
廣達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徐繪珈
新竹市關東國小   教學團隊  楊和淦   郭秀蓮

學生創意

★展現在思考

「我們決定以這隻觸感舒服的雞來作設計,它只屬於阿公跟阿嬤的年輕時代,充滿溫暖,用養雞打拼家庭經濟,養活一家子,才有現在溫馨的家庭!」
「當我們挑戰青年體驗活動過程中,風雨無阻,每日不斷苦練,煎熬,克服內心恐懼與抗拒,一路走來,因為有老師、爸媽跟同學互相鼓勵與陪伴,我們才能夠完成心智與體能老煉,挺過來的我們,是否也能成為阿公阿嬤面對生活或未來盼望的支持呢?」
「長者什麼都不缺,年輕的夢想都如願,那我們好像不需要為他們再做什麼?」
「阿嬤不是說阿公很早之前參戰死掉嗎?現在一個人…那表示時髦阿嬤不是愛用iphone;也不是想再去特雷維噴泉啦!阿嬤應該是孤單!會想阿公」

「同理他人,理解需求」是關東教學團隊在執行本次任務中,花最多時間鋪陳的一環。一開始的長者訪談,學生們發現怎麼長者的回應,好像不能抓到什麼重點,因次又重新再調整訪談問題來與長輩交流,但卻收到長者「什麼都不缺」的回應!關東教師團隊提點學生「換位思考」,從長者的角度出發,從長者的日常生活中去了解他們,因此,關東學生重新再提問、再解析,發現原來在這些閒話家常的對話裡,背後卻隱藏著長者許多的盼望與期待。
    

★展現在表達

「學生在『重構/照明老的價值』微影創作中,短短約100秒左右的影片,不斷對話與討論,修過N次版本,從一開始的發散到討厭剪片…直到課程末端,綜整所有課程脈絡的能力展現,問題思辨力提升,對話愈來愈精準,慢慢的淬煉出屬於他們對老的定義。」
「採訪長者當天,學生設計的提問,與現場反饋,都無法讓他們對於接下來設計科技小物的任務有幫助,六組對長者的需求,完全摸不著頭緒,於是開始討論問題是否適切,自己是否有遺漏掉重要訊息或細節,於是又開始從提問發想,討論再討論…中間歷經無數次爭執與無力感,直到有了方向,他們對自己感到非常滿意…」

在「設計學習」計畫中,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學生對於自己任務的要求。在關東本次的任務裡,期待學生能夠逆轉對於「老」概念、印象,關東教學團隊選擇不直接教學,而是讓學生經歷不同的小任務,從中建構自己的「老」,慢慢打打造回應長者需求的科技小物原型、創作逆轉老的微影作品。記得成果發表的當天,關東學生分享到「原來老並非我們想的那樣,而是另一種…姿態」,出自於12歲學生的觀察,令人印象深刻。
    

★展現在行動

「剪片是與自己觀點拉拔的歷程,經由立場同理、資料閱讀、長者童玩PK與訪談後,透過組內對話,不斷思辨價值定位,與原有刻板認知概念調適轉化,最後產出共識,再透過影像呈現…每個孩子正在微影行動中試圖以影像同老相隨,翻轉老的刻板印象。」
「實踐構想會讓設計師燒破腦,因為老師會不斷提問,怎麼做?構造設計?供電?邏輯關係?當觸控APP按鍵上的A功能,會發生什麼事?反應機制是什麼?…老師每個提問,都會讓設計師回頭檢視設計是否合理,而且無論是否變更設計,都必須抓住軸心『長者的需求』!」

關東學生在執行本次任務中的另一項挑戰,就是要把長者需求轉化成具體的作品(影片、科技小物)。過程中,學生針對每位長者的需求至少設計了三個提案作品,但總在與小組同學、老師討論的腦力激盪過程中,被打槍…因此在點子實驗室的現場,學生最常發出「啊啊啊!!!!怎麼會!!!」的呼喊,但因任務情境墊的深厚,學生們具有強大的使命感,關東教學團隊也感受到「學生最常出現的表情,苦思!學生最常出現的眼神,專注!」。
   

 

教學策略

「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課程裡…
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期待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思,故我在!」

關東教學團隊分享到,他們很享受在廣達「設計學習」計畫的課堂風景中,享受與學生的對話,感受學生為了任務而努力的眼神。教師的角色從主導轉為引導,因為沒有標準答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陪伴與創造課程中的各種可能性,也因應個體不同,挑戰教師的設計能耐,教師幫助學生JUMP,躍過個體學習障礙,極盡優勢學習,在組內負責任的找到自己的價值,並以公開性發表為評量模式,為創造學生不同舞台。學生因而對「學習」變得很不同,原本班上學習弱勢的學生,常常在班級中被隱形化、不發聲,卻轉而願意為自己拼搏,也想嘗試自己能走到哪裡,最終,更是願意站上舞台,成為老師們眼中的焦點「孩子,你好棒!」。
    

 

展覽呈現

本次成果展由關東國小604班設計師擔任主角,進行最終原型作品的發表,並以「老神在在」作為本次成果展之展名。這群尚未老過的設計師們,關東教師團隊從生活出發,邀請設計師從日常影像紀錄中,發掘老;從訪談長者的過程中,練習老、理解老;從體能挑戰營中,鍛鍊老(老是一種反覆練習、經驗累積);從幼銀共做的回憶樹中,提煉老。故這段翻轉老的歷程,讓604班設計師從一開始以自己的需求來思考,慢慢轉變,理解長者,從長者的立場出發,發現長者需求,回應長者需求,最終發展出六種翻轉老的科技小物作品,重新形塑「老」在學生、長者心中的「新印象」。
          

 

教師發表

展覽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