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中山國中

聽‧家‧書

改變契機

第一次參與廣達「設計學習」計畫的中山國中,教學團隊期待透過任務導向的學習,鬆動國中端各科老師之間合作的藩籬,美術教師也能為教學而設計,讓學生有更具完整創作的精神;並藉由「數位任務」設計思考的訓練,讓學生關注生活,發現問題並以創意解決;回應「高齡者議題」,為了牽起學生與長者日常情感的「新連結」,以數位裝置開通祖孫專屬思念的管道。

情境任務介紹

 

尋找自我壓抑又狂奔的青少年,過去曾經享受過祖輩父輩雙份的澆灌,但漸漸地隨著年齡漸長,是不是已經將這些時光忘卻了呢?

為了重拾這些過往,透過廣達「設計學習」計畫的數位任務,賦予學生「微創科技少年」的角色,設計符合長者使用習慣的「APP聽家書」裝置,讓學生們以聲音互動裝置,反饋長者思念孫兒的心思,開通學生與祖輩專屬的思念通道。這群數位原生代,藉由田野調查了解並歸納整理出長者使用手機的狀況、習慣、遭遇的瓶頸等,接著再針對需求進行最符合對象的APP設計。

從市面上現有APP功能介面資料分析後,開始著手於自己的聽家書APP介面設計圖,入徑及日常問候的聲音功能連結等,最後再透過設計製作一個專屬的手機擴音裝置台,讓科技及視覺藝術雙軸進行,重拾與祖輩日常的情感連線。
   

任務信

給親愛的中山微創科技少年:

近來冠狀病毒的皇冠,使我想起長者華冠,滿滿在思念的日常!
我們承認在失速的光年奔跑,把您忘記了一些時日了!
總想一起恢復手機App專屬的日常留言,更為手機設計擴音裝置,今年廣達文教基金會與校長賦予各位微創科技少年,讓我們一同進行“聽·家·書”的任務︒
13歲的我竟聒絮著“反老”意識”,“APP聽·家·書”返照我十三歲生活意識:不再是「拒老」︑「懼老」地衝撞青春神經線︒祖輩和父輩過去摩頂放踵而奔走陪伴,一幕幕回神,我們正站在雙份輩的肩膀得以看見更美好的遠景︒後疫情時代,謹以「APP聽·家·書」追想家書何以能抵萬金?我們日常分享手機聽取之留言系統回報祖輩與我專屬的思念通道。

任務一:

完成APP對思念者的田調觀察;學生在進行設計APP前,透過觀察了解到祖輩使用手機的習慣,彼此整理能便利長者順暢聽取的共通要件。

任務二:

以APP並手機擴音裝置創造日常聯結的關係;APP之ICON設計呈顯長者形象辨識;結合音聲互動表現。

任務三:

創新手機內建與擴音停機坪裝置之藝術性!豐厚祖輩享有宅內外生活之間的生命尊榮感!反饋長者一個專屬APP友誼圈。
期待你們的分享!
 

YesNo
  • 親自田調觀察
  • App提供長者使用手機思念時聽取便利
  • 設計手機停機坪的家徽裝置
  • 不可無親身田調觀察(包含不可抄襲)         
  • 沒有促進長者聽取手機之便利 
  • 不可沒有停機坪的家徽型態
 
委託人    
臺南市中山國中  校長       林國斌
廣達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徐繪珈

學生創意

★展現在思考

「之前上的很無聊,上課會很想睡覺,但現在上的內容很有趣,有時候要思考怎麼解決這件事,讓人投入其中。」
「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我認為最難的部分事一開始的點子構想。以前,沒有做過這類活動,所以也沒有經驗可以供自己參考。不過好在有同學跟指導老師的熱情協助,不只開導了我構想的大方向讓我思考,也講了很多自己的經驗來參考,所以我最後還是很順利地排除了困難。」

在點子實驗室中沒有像以前電腦課那樣都照程式的規定去做,而是可以針對使用者的需求,透過自己的思考,以自己的創意表現去做,究竟要提供一個什麼樣符合阿公阿嬤使用習慣的APP介面服務及放置手機撥放聲音擴大的平台。
    

★展現在表達

「完成了這學期的任務挑戰後,我覺得自己最大的改變是思考模式改變了!因為製作這個模型需要思考到各方面的細節,也有很多不同的東西要想,除了大方向以外,還有每個頁面過渡的細節,頁面配置等,都使我學到很多!」
「點子實驗室比較著重動手做和表達,比較符合公司的學習形式,但一般上學比較重視學科。」

學生以自己的聲音和才藝自然表達對長輩的日常關心、置入APP中作為給長輩的「家書」。有學生將每天練鋼琴的進度錄製給阿公阿嬤聽,有人以日常吃飽睡好沒的鄉音問候、有人自彈自唱獻唱,每個人表達自己對於長輩的情感,有不同的意涵與方式。
   

★展現在行動

「我學會製作APP模型,也變得更會使用電腦來解決問題。」
「最後製作APP模型的時候,原本想得很簡單,但沒想到說一個小部分就要做那麼多的細節。」
「站在阿公阿嬤的立場想,因為平常時候和阿公阿嬤相處的不是很好,於是我為了要站在他們的立場想,特別去和阿公阿嬤相處一段時間。」

學生們透過現有的APP介面分析研究各種ICON連結,一層層入徑功能,藉由繪製APP介面設計圖,每個學生都會經歷許多階段流程,因為必須思考到各方面的細節,頁面的配置、頁面的過渡、字體的大小等,因此不斷滾動式修正。
    

 

教學策略

「過去默默做,而今有廣達的設計思考模組,成為創造力開門可見可作為的藍圖,更按步驟執行的倚靠,不擔心他者的指控和行政觀課舊格式箝制。」
「真實按部就班,六又二分之一,就能成功將任務步步為營和孩童一起經歷獅子/駱駝/老鷹。」

教學團隊透過廣達「設計學習」計畫的數位任務,團隊以開新創公司的孵育行為作為概念,經營讓學生自由揮灑的點子實驗室,學生與老師成為學習的共同體,點子實驗室中也落實讓學生思考的歷程、每個階段的作品有恆常性的展示在點子實驗室中。執行任務過程中,資訊科技及視覺藝術老師「以終為始」及「任務信」的策略,開啟學生APP介面設計、實踐的課程;放置手機的擴音平台-停機坪,設計屬於自己的家族家徽、平台樣式創作;最後由生活科技老師加入機具技術指導,實際進行手機擴音平台的製作。
    

 

展覽呈現

「聽‧家‧書」發表會是一個讓學生有感地去理解長者的社交需求、與思念家人的心思,為能牽起學生與祖父母輩日常連結的情感,透過田調、資料分析,讓8年級4個班級的學生們設計出既能符合長者使用習慣,且又專屬於自己阿公阿嬤最獨一無二功能的手機APP裝置,開通起自己與祖輩專屬的思念管道。透過使用介面的巧思、親情聲音的傳遞、擴音裝置的設計,為未來的高齡社會創造一種全新樣貌。

          

教師發表

展覽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