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育林國中借居育林國小校區已逾21年,沒有自己的校區,全校近 1200 名師生擁擠在三棟教學大樓,但教師的經驗活力及認真關心學生的態度甚獲社區肯定,而教師團隊也積極向外部爭取資源,期待能結合課程、活化課程,拓展學生的學習觸角。
「見植物之微,感知育中之美」
本校以704班學生為小小設計師,結合語文、藝文及自然領域,共同設計策展任務。有鑑於育中自建校以來因校地問題,以致校景單調,校門亦常被忽略,故育中教學團隊由此情境出發,邀請學生設計出「為本校設計一前所未見的入口意象」之關鍵問題,並打造三項小任務,轉動學生的學習。任務一:透過慶祝育中誕生20周年的契機,讓學生整理史料、影片及其它相關物件,帶領學生穿越20年來的點點滴滴,「『看見』育中的篳路藍縷」。任務二,讓學生觀察校園各個角落,發現育中的美或可以改善的空間, 讓學生「看見育中更美的可能」。任務三:結合任務一與二中所發現的各種可能元素,以「『看見』育中新形象」為題,為育中設計出一個前所未見的入口意象。
★創意、轉化的能力
★報告、表達的能力
原本想法是以育中校內植物加以轉化作為立體圖像作品,用以妝點單調的校園,但經本計畫暑期教師工作坊和教練團討論學校困境(因為校地狹窄且受限於校地所有權屬育小),學校一直無法為校園進行任何硬體改變,因此,將目標設定在辨識度極差的校門口的同時,激發出一個新的想法:或許可以為育中設計一個新的招牌,一個全新的入口意象。因此,任務方面也由原本的地景藝術轉變為入口意象設計。
任務一:「『看見』育中創校前的蓽路藍縷」
1.配合入口意象,融入書法教學,線條變化練習
2.象徵法教學,帶入校徽意象及意義探討
3.以時光隧道為題,蒐集育中歷史文物,作為策展物品
任務二:「融入植物的意象,『看見』育中的可能」
1.介紹植物光合作用、蒸散作用、呼吸作用的學理概念以及根、莖、葉的構造特色,藉此進行轉化的練習。
2.藉由育中校景、校園植物的照片,讓孩子們看見育中的現況,進一步去思考育中的未來(前所未見的入口意象)。
任務三:「『看見』育中新形象」一「育中的入口意象特展」
1.抽象造型的轉換。
2.入口意象的概念。
展覽呈現
展區一:「看見」育中的篳路藍縷
1、 由20周年校慶光碟帶領學生進入時光隧道,配合歷屆畢冊、舊版制服,看見育中的籌劃、建校及20年來的點點滴滴。
2、 學生作品
* 由新舊版校徽「看見」其象徵意義
* 育中最美的角落-以圖文並陳的方式,呈現各自眼中最美的角落
* 書法作品-文字線條練習、拼貼
展區二:「看見」育中更美的可能
*植物照片拼貼
*植物意象剪紙
*育中的現在—PPT投影撥放校園各個角落
展區三:「看見」育中新形象
*由意象與植物轉換為抽象造型,完稱一幅抽象畫
*由植物意象轉換為具體造型,形成校園入口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