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新生國小

藝‧樹新生傳承小書

改變契機

雲林縣新生國小位居文化不利區,學生文化行李薄弱,新移民子女、隔代教養、單親所占比例偏高,希冀藉由廣達「設計學習」計畫,深化本校固有閱讀、美學、多元文化等校本課程,培養孩子文化視野與美感素養兼俱的實作能力。

情境任務介紹

 

「見樹之微,感知傳承之美」
雲林縣新生國小校園曾是千人大校,腹地廣大,悠久的歷史形成校園中老木參天,各棵老樹悠悠然矗立校園中,但因氣候、人為因素,校園中的老樹遭到了不同層度的損害,這些老樹傳承著新生國小歷年師生的共同回憶,新生國小設計學習教學團隊以「校樹」為起點,「回憶」為經緯,設計一連串「新生」、「傳承」之美創意課程,將新生國小歷史故事羅織成網收納於新生小書之中。 

任務信

小小策展設計師大家好:

雲林縣新生國小,可真是個可愛的地方,進入校園,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蒼翠大樹,那是小朋友探險玩耍的地方,是遮蔭乘涼的地方…,那樹,承載著新生國小師生與家長們共同的記憶。還記得嗎?去年颱風肆虐,百年千層樹禁不起颱風的吹折而倒了,龍柏禁不起宵小覬覦而被盜砍,苦楝樹禁不起歲月的摧殘而生病了…
我們,可不能讓護持新生數十年的老樹失望。過去,我們採取了植樹、護樹運動,為生命張力做見證。接下來,將有賴小小策展設計師繼續耕耘。請你為全校師生策劃一個特展「藝‧樹新生傳承小書」,將人與樹放置在時間縱軸,看見學校的每,感知人的溫度,傳承社區的記憶。


任務一:「樹說傳承故事」
就讀小學的這五年多哩,你看到那些樹不見了?是怎麼不見了?又看到那些樹被種植了?學校採取了那些護樹行動?你對校園的哪一棵樹最有感?請和同學分享自己與那棵樹的故事,並從樹的圖卡,歸納出樹(展品)的三種類型,並給予每個類型一個獨特的命名(展區),在命名一個前所未見的名稱,來呈現「樹說傳承故事」的特展。

任務二:「樹知傳承美感」
由任務一的特展,我們學會說樹的故事,了解樹木傳承了記憶。接下來將用這記憶,組合視覺、觸覺、嗅覺、聽覺等多角度去感知校園植物,進行「樹知傳承美感」活動。請為這「樹知傳承美感」特展命名吧。

任務三:「樹造傳承小書」
請撿拾校園樹葉為素材,製作成手工再生紙,製成紙張後再闖關、嗅嗅紙的味道,他是否還保留原來葉子的氣味?之後再將紙設計成獨一無二的書籤及書冊,並書寫上任務一的故事、任務二的探索、以及自己閱讀有關生命傳承書籍的佳言美句,最後為這微型書展命名,進行策展、佈展、發表,呈現「樹造傳承小書」特展。

最後,期許你,策展設計師也是專業的展場導覽員。

 

委託人
雲林縣新生國小 校   長 張志明
廣達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徐繪珈

學生創意


★思辨、統整、發表能力

在參與「設計學習」計畫的探究與實作過程中,學生會主動觀察和發掘問題,也試著提出自己的想法與論述,培養思辨能力。
    

 

團隊合作能力

而發表與回饋的課程設計,學生學會傾聽同學的發表、統整同學給予的回饋。計畫中有許多課程多採分組討論,學生會發現人我之差異,而學會漸開放心胸及如何與小組成員溝通,達到互相合作共同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美感素養能力

成果展結束後,學生學會對美的事物是有感的,在策展過程中能有自己的想法,提升美感素養能力。
    


教學策略

初始,看到計畫名稱,以為是學習如何做策展,參加了暑假二場教師研習營後,對「設計學習」計畫有不同的認知,但真正較了解是在教學過程中,邊做邊學,邊教邊與校長、老師討論設計課程。起初,設想設計與2017燈會在雲林相關主題,後來覺得燈會主題離學生較遙遠,站在使用者(學生)體驗之角度思考,遂決定以校園的樹當主軸,延伸設計出三個任務,不斷地讓學生討論、發表、回饋,最後進行策展。其間雖有小組成員意見不合,就如同一般而言:蜜蜂適合群體合作、蝴蝶則喜歡單打獨鬥一樣,學生亦是如此,為讓學生適性發展,而在任務二時做了適度調整,一組再細分為兩小組,同時歡喜完成了任務。

任務一:帶領孩子分享自己與樹、家人與樹的故事,把校園每處空間、每棵樹都當成一本故事書來閱讀。
    
 
任務二:以視覺、觸覺、嗅覺、聽覺多角度感知校園植物,喚起存在孩子心中最初的好奇心與驚奇感,再繪製校園植物地圖。  
    

任務三:撿拾校園樹的葉子為其一素材,製作成手工再生紙,再設計成卡片。
    


展覽呈現

學生經由小組討論、全班表決後,決定展出地點在圖書室,雖然之前學生已上網搜尋過如何策展,小組也勾勒出策展的藍圖,但實際到了圖書室,除了書櫃還是書櫃,學生開始就地取材,善用現有資源,如:海報直接別在窗簾布上;海報直接貼在書櫃上;將書箱疊成高低錯落,再鋪上桌巾,即變成了展示桌;製作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小立牌…等等,看到學生發揮創意,小組齊心佈展,真的覺得這群孩子好優秀哦!
    

    

    

    

展覽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