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新生國小位居文化不利區,學生文化行李薄弱,新移民子女、隔代教養、單親所占比例偏高,希冀藉由廣達「設計學習」計畫,深化本校固有閱讀、美學、多元文化等校本課程,培養孩子文化視野與美感素養兼俱的實作能力。
「見樹之微,感知傳承之美」
雲林縣新生國小校園曾是千人大校,腹地廣大,悠久的歷史形成校園中老木參天,各棵老樹悠悠然矗立校園中,但因氣候、人為因素,校園中的老樹遭到了不同層度的損害,這些老樹傳承著新生國小歷年師生的共同回憶,新生國小設計學習教學團隊以「校樹」為起點,「回憶」為經緯,設計一連串「新生」、「傳承」之美創意課程,將新生國小歷史故事羅織成網收納於新生小書之中。
在參與「設計學習」計畫的探究與實作過程中,學生會主動觀察和發掘問題,也試著提出自己的想法與論述,培養思辨能力。
而發表與回饋的課程設計,學生學會傾聽同學的發表、統整同學給予的回饋。計畫中有許多課程多採分組討論,學生會發現人我之差異,而學會漸開放心胸及如何與小組成員溝通,達到互相合作共同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成果展結束後,學生學會對美的事物是有感的,在策展過程中能有自己的想法,提升美感素養能力。
初始,看到計畫名稱,以為是學習如何做策展,參加了暑假二場教師研習營後,對「設計學習」計畫有不同的認知,但真正較了解是在教學過程中,邊做邊學,邊教邊與校長、老師討論設計課程。起初,設想設計與2017燈會在雲林相關主題,後來覺得燈會主題離學生較遙遠,站在使用者(學生)體驗之角度思考,遂決定以校園的樹當主軸,延伸設計出三個任務,不斷地讓學生討論、發表、回饋,最後進行策展。其間雖有小組成員意見不合,就如同一般而言:蜜蜂適合群體合作、蝴蝶則喜歡單打獨鬥一樣,學生亦是如此,為讓學生適性發展,而在任務二時做了適度調整,一組再細分為兩小組,同時歡喜完成了任務。
任務一:帶領孩子分享自己與樹、家人與樹的故事,把校園每處空間、每棵樹都當成一本故事書來閱讀。
任務二:以視覺、觸覺、嗅覺、聽覺多角度感知校園植物,喚起存在孩子心中最初的好奇心與驚奇感,再繪製校園植物地圖。
任務三:撿拾校園樹的葉子為其一素材,製作成手工再生紙,再設計成卡片。
學生經由小組討論、全班表決後,決定展出地點在圖書室,雖然之前學生已上網搜尋過如何策展,小組也勾勒出策展的藍圖,但實際到了圖書室,除了書櫃還是書櫃,學生開始就地取材,善用現有資源,如:海報直接別在窗簾布上;海報直接貼在書櫃上;將書箱疊成高低錯落,再鋪上桌巾,即變成了展示桌;製作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小立牌…等等,看到學生發揮創意,小組齊心佈展,真的覺得這群孩子好優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