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仁美國小

家鄉好香味

改變契機

仁美國小5年前因參與「設計學習」計畫,開啟了學校與社區的緊密連結,今年期望以社區的信仰中心為主題,用孩子的語言傳遞出屬於這塊土地的文化故事。在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歷經幾次的身份轉變,由觀察者到創作者、再到傳達者,將社區信仰中心所蘊藏的歷史、神話故事與傳統文化以淺顯易懂並獨具個人觀點的詮釋方式,成為家鄉歷史的傳承者。

情境任務介紹

 

臺灣各地廟宇林立,除了作為居民重要的信仰中心,也是民間藝術中心,廟宇建築各種臺灣工藝、雕刻、文學作品,一間廟宇就如同一件藝術精品。

台中市仁美國小,坐落於擁有2百多年歷史、豐富文化資產的「四張犁」,為了貼近家鄉發掘在地好味,六年十班學生以當地重要廟宇-三官堂為起點,展開一學期與在地社區緊密的文化探訪之旅。化身為「攝影師」,以鏡頭觀察,紀錄廟宇雕龍壁畫中的各類歷史典故、傳奇神話等故事畫面,蒐集並閱讀大量故事背景資料後;以繪本的精神,當起「小作家」、「小畫家」,重新改寫並畫出故事精彩的篇章;最後共同自製出行動故事箱,以「說書人」身分,在社區每個角落,說出屬於這片土地工藝、文化的故事。
    

任務信

各位家鄉的策展人:

在仁美就讀六年級的你,對於我們學校所座落的這塊土地是否了解或是認識多少呢?歷經兩百多年的歷史,四張犁累積了豐厚的文化資產,但隨著時代變遷,有些珍貴的過往,明明還在家鄉耆老的記憶與口耳相傳的故事裡,但是,卻在我們的日常裡逐漸被遺忘。關於那些曾經輝煌的歷史,曾經驕傲的時光,身為學生的我們,究竟可以如何探索發現、重新找回,並且持續和延續家鄉味呢?
這學期,學校與廣達文教基金會建構課程合作計畫,招募各位策展人一同來策劃一個「前所未見」的「家鄉傳承味」特展,讓學校與在地社區共學的我們,透過「設計學習」的課程,能夠幫忙找到與家鄉有感情、有共鳴的連結,重新賦予「家鄉味」的定義。

任務一:尋找文化旅程

早期的四張犁,是聚落文化、農業文化與市街文化的交織,在這些文化資產的背後,智慧的先知長輩們明白:文化香火不能斷的意義。於是將忠孝節義、良善風俗的戲文故事,透過廟宇的彩繪、剪黏、石雕、壁畫或交趾陶等民俗工藝,教導後輩子孫在品德、處事、向上的經典故事,敘說著通俗的教化功能。請你策劃一個:從民間的藝術館,尋找文化故事的旅程中,展現工藝大師們如何傳承家鄉香火的特展。

任務二:轉動時光齒輪

台展三少年用繪畫訴說對家鄉的情感,廟宇的彩繪和雕刻大師,利用人來人往的信仰空間,為我們保留珍貴的文化記憶。然而,你知道這些文化到底在傳達些什麼?從家鄉插畫家劉俐穎老師,用繪本重建當年的走標文化,是家鄉的人情味、是農忙時節的趣味,也是家鄉少年成長的滋味。期望透過轉動時光齒輪的任務中,學習重建現在仍然值得被傳承的文化。請你策畫一個:從戲文演義的典故,轉動時光齒輪,試說家鄉各個時光裡文化傳承的特展。

任務三:延續在地香火

尋找文化故事的旅程中,我們找出了藏在廟宇裡的經典文化;轉動時光齒輪裡,我們向傳承香火的大師學習。請你匯集這些能量,學習成為家鄉的說書人:說家鄉的故事,書家鄉的香火,策劃一個「前所未見」的「家鄉傳承味」特展,讓家鄉的神仙廟宇故事,走入社區與群眾,傳頌家鄉民間信仰記憶的美善故事。

委託人    
台中市仁美國小  校長     張永雄
廣達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徐繪珈

學生創意

★展現在思考

「無時無刻都需要用頭腦思考,不像平常的科目,不會可以問老師,我們都要自己想,因為老師強調要有個『前所未有』的策展名稱。」
「有時候我熬夜好不容易寫出了一篇說書稿,但帶到學校給老師看的時候卻被打槍,必須回家重寫,明明第二天就要交了,我卻沒有點子了,後來我和另一位說書人討論之後就決定,兩個人先找出一個好點子,再把故事加上去就輕鬆多了。」

學生不僅從整個成果展覽的名稱要自我發想、詮釋外,任務三的「說書人」講稿也不假他人之手,因此不論從切入故事的角度、架構的層次,都充滿著學生滿滿的觀點與創意。
    

★展現在表達

「我認為策展課程最困難的地方就在於如何與其他策展人溝通、相處,我的解決方法就是學習如何尊重他人,如何提出不同的看法,這就是我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法。」
「時時刻刻想著自己是設計師,就可以發揮想像力,創作出前所未有的東西。」

任務二與三的課程設計,學生擔任起小作家、畫家與說書人,除了各個角色的資料功課要做足,更重視分工協力的互相搭配,才能成就出一件圖畫與文字相互輝映的完整作品。
    

★展現在行動

「我覺得我變的更負責任了,之前我做不喜歡的事情,我都會偷懶,但是現在我都會更盡力去完成這件事了,希望我能一直持續這種態度。」
「策展課程後,我臨機應變的能力更強了,在遇到困難時,比較不會被老師罵,因為我和另一位說書人都能合作立刻解決。」

面對明確的任務功課,不論是神話、歷史故事的資料蒐集、分析、再創作,學生強化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展現在付諸實踐的行動能力,透過學生彼此間的團結和合作,全班達成共識後,才能將策展的想法、作品的分類,化為實體空間的展覽!
    

教學策略

「教師學習把「學習權」還給學生,教室的風景才有可能變得不一樣。」
「以『策展』做為最終任務的「設計學習」,將「紙上談兵」的策展,形成策展規準與規劃策展的能力,教學者明知道學生的空間規劃有問題卻不能馬上說出來,只能學習放手,無論最後呈現的結果,都是學生自己策展的結果。」

「協同教學」的團隊一致性想法是設計出「最終策展任務」學習單,透過說明此最終任務的核心重點與規準,任務一二課程所產出的作品作為展覽物件,讓學生自己寫出策展規準中的「要」與「不要」,完成整體策展規劃,因此我們可以看見全班28位同學相異的觀點
    

展覽呈現

仁美「家鄉好香味」展覽規劃出自於葉家琦同學的「最終策展任務」學習單內容,包含展名命名、以「點燃香火」、「香味四溢」與「萬家傳香」三大主題作為展區,呈現出學生們整學期課程的多重身分與獨有詮釋;「展區一」可看見學生鏡頭底下的廟宇觀察與紀錄,彩繪、剪黏、石雕、壁畫或交趾陶等工藝大師作品,也將其表現故事分類成「百善孝為先」、「以智取勝」及「義起來」;「展區二」將這些故事以單一畫片搭配自己改寫為讓兒童容易閱讀的內容;「展區三」集結前兩展區的學習成果,學生化身「說書人」,透過一幅幅畫片,生動地演藝出故事內容。學校與社區共學的美景,讓孩子們「畫」出、「話」出這些文化故事,成為在地社區文化傳承的實踐者。
    

    

展覽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