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年參與廣達「設計學習」計畫的美林國小,跳脫以往策展任務的思維,今年首度嘗試在「2030年」具未來性的主題下,同樣以探究家鄉議題,以「數位任務」-透過科技解決在地問題,作為此次的任務型態。因社區水患問題嚴重,學生們透過踏查、訪談社區居民,以設計思考的歷程結合科技及運算思維,發展出各種形制且實用的手作模型,各個化身為「超智水」的美林未來設計師。
地球暖化導致極端氣候的產生並且連帶造成不少災害,2018年8月強降雨使得南部水災嚴重,而美林國小的所在地-溪口鄉也是受災區,多數學生家中泡水,損失嚴重。
目前的自然環境已經對人類的生活造成相當程度的衝擊,未來勢必會面臨更嚴峻的考驗,因此在本次「設計學習」計畫的「2030年」主題任務當中,師生嘗試由水患重災區的在地家鄉-「天赦社區」出發,透過實地踏查、訪談居民探討這幾年來,當強降雨來臨時,水流是如何產生?如何流動?為何會造成社區淹大水?經由問題探究,了解淹水的原因及狀況後,為解決此問題,師生合力建構一套天赦社區聰明水流的地理資訊系統模型,完整呈現地理資訊與聰明水流的面貌,讓社區大眾了解流水在社區內的運行,期盼當強大雨將至時,社區居民能因為有這套充滿科技的裝置,提前準備,從容應對,減少大水造成的影響及衝擊。
地球暖化導致極端氣候產生並造成災害,2018年8月強降雨使南部水災,我們溪口鄉也是受災區,多數家中都泡水,損失嚴重。目前水患問題已對生活造成嚴重衝擊,未來2030年勢必面臨更嚴峻考驗,故本次學校想邀請個為小小問題探究家,從溪口水患嚴重災區-「天赦社區」出發,探究當強降雨來臨時,水流如何產生?是如何流動?為何會造成天赦社區淹大水?探究、了解淹水原因與狀況後,嘗試建置一套天赦社區有聰明水流的地理資訊系統模型,完整呈現地理資訊與聰明水流的面貌,讓社區大眾了解流水在社區內運行的狀況,當再度發生強降雨氣候時,希冀能從容應對,並減少大水造成的影響與衝擊。
先藉由拜訪家長、耆老、實地調查(空拍機輔助)與網站資源,瞭解、建置天赦社區過去大水的資訊,包含:時間、水流高度、走向、受災情況、影響,再依據彙整的資料與數據,統整出天赦社區水流的流動狀態與特性。
藉由老師提供及網海搜尋,找尋世界各地讓水聰明流動的實力與點子,分析其原理與方式,並統整出不同面向聰明水流的元素。
根據任務一、二所得的資料數據與構思,結合、運用各感測元件,設計出有聰明水流的天赦社區地理資訊系統設計藍圖。
根據設計藍圖,運用科技與巧思,創化出未來2030年有聰明水流的天赦社區地理資訊系統模型。
「地形低窪的地方淹水了,沒有低窪的地方要讓他們知道要開始預防水災了。」
「我發現竹筷子並不堅固,很容易被水沖斷,所以用了更堅固的木頭來支撐。旁邊兩側的黏土是用來增加重量的,以免水來臨時被沖走。」
「寫程式是要一步一步的做,不停檢查、研究和學習,才能完成一個完整的程式,看到順利運作的機器,是很令人高興的。」
學生們為了要發展出地區聰明水流的地理資訊裝置模型,學習使用科技軟體、電子原件等,進行相關水流檢測系統的開發。在編寫程式時,為了能讓檢測器順利運作,除錯能力是很關鍵、重要的,在解決水患問題的過程中,也會遭遇新的難題,如何除錯找到解答,是一個需不斷思考與修正的過程。
「當我們訪談村民時,他們都說淹水根本的問題是出在中排,下大雨時大排有滿滿的水,產生阻力,水就會流回天赦,造成倒灌。」
「我覺得自己變的比較獨立,因為過程中,你必須把自己的想法、構思等,食計的做出來並講解,還要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和製作模型,還有接線及寫程式。」
學生們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透過各方資料的蒐集與彙整,在經過小組們不斷的討論溝通,表達且分享看法,慢慢抽絲剝繭出社區淹水的確切原因,再以各種大家所提供的好點子,聚焦且對問題擬定解決的策略。
「製作中令我困擾的地方就是防水了,因為如果不能做好防水,東西很快就壞了,所以除了包膠帶外,我還塗了好多矽利康。」
「設計第一版時,我遇到了雨會滴到機器的問題,所以改版時我增加了防水板、止水條以及改變作品屋頂。」
「在做之前,我以為我做不出來,也完全沒有思考方向,我就想要一個小學生做一個模型會不會太難,後來想到要做什麼就開始做,然後就越做越好玩,做著做著就做完了。」
為了這次的數位任務,要製作能真正解決社區居民淹水困擾的聰明偵測水流裝置,學生們走出教室,實地走訪家鄉、訪問居民,更從模型裝置的設計圖開始到實體模型,從原型,透過觀察、概念溝通與釐清,不斷進行改良,朝向更完美的作品努力。
「教學歷程中教師間、師生間透過對話,溝通彼此的意見、想法,澄清概念,找出最適合大家的方式,完成這次學習的挑戰。」
「數位類的任務讓學生的學習更是全面與跨領域,除了要了解家鄉的淹水問題(鄉土),探討天赦的淹水成因(自然),還要學習電腦資訊與程式設計(資訊),透過展品、展場的設計與製作必須要兼顧美學(藝術人文),最後孩子還得清楚地透過文字、語言表達自己的歷程、想法(語文),雖然更有挑戰性,但是孩子也學得更好、更有興趣。」
美林國小的教學團隊是第四年參與廣達「設計學習」計畫,不同於幾年前執行策展任務,此次對教師與學生都是全新體驗,要以既有教學知識經驗,教導孩子去面對未來尚未發生的問題,並且解決。這次的教學歷程中,除了事前的搜尋、訪談與整理後,在產出作品時遇到相當大的考驗,因為文化刺激的不足,孩子與老師完全沒有程式設計與組裝動手的經驗與能力,一切從零開始,但透過外部師資資源,學習arduino,團隊夥伴們致力於課堂文化的改變,讓教學過程變成師生共同學習、意識到並且願意讓老師這個角色變得多元,與學生的對話成為常態,共同完成這次學習的挑戰。
美林以「2030智慧水流」特展,展示這學期化身小小問題探究家的學習歷程。學生們從問題分析開始,歷經所在天赦地區的實地踏查、資料蒐集統整、各國治水案例的探討與程式設計課程的洗禮後,以獨具個人特色的觀察及觀點,轉化成實體的手作模型,展現出每個人的聰明水流裝置,以解決地區水患方法。展區中,學生先在沙盤上以積木小模型簡述其運作及設置地點,最後再透過實際模型展演,說明其創意發想的「雨量偵測、流水監控示警」、「儲水再利用」等裝置如何設計及運作,展現他們「知水、制水、治水」的精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