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東光國小

心碎-心遂:一段曲折的心路『ㄌㄧˋ』程

改變契機

東光國小透過廣達「設計學習」計畫,設定2030具未來感的主題方向時,期望帶著學生對於年長者的需求有感,選以「溝通」作為任務的關鍵概念,特意連結真實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更容易融入其中,感同身受,進而能更精準地掌握長者的想法,並以創意設計一個能與長者溝通的機器「人」。學生們在任務過程中,層層聚歛,找到了那把開啟長者心中的鑰匙,因而能展開各種「超療癒」、可能性的對話

情境任務介紹

 

因理解是溝通的第一步,而被接納是同理的開始。對於2018年已正式邁入高齡社會的台灣而言,2030年勢必邁入超高齡社會;因此,如何關懷、及照護年長者,成為每個人必須正視的課題,加上我們每個人也都會有年老的一天,該如何由自己出發,以同理心開始關注這項議題,成為了此次「設計學習」計畫的任務主題

然而要付出關懷、協助的第一步,是必須要能夠接收到對方正確的求助訊息,為了讓學生們對於「長者」的需求有感,任務的鋪陳,從大師作品解析開始切入,接著藉由大量的影音多元文本的閱讀,也透過訪談、蒐集家中或社區長者的心聲與了解現況,累積對於年長者的認識後,進一步探究,透過2030年可能具有的科技形式,提出能讓青銀之間溝通更緊密、立即的機器人,解鎖青銀間的距離,共創有溫度的心交流
    

任務信

嗨!各位小小工程師:

當我們身處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中,常常為了使生活更便利,研發、設計出許多人性化的機器,也因此造就了機械愈來愈人性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互動卻愈來愈機械化的情況。然而,你可曾想過這些求新求變的新機器,為什麼還是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是不是因為這些機器還仍然無法觸動及滿足我們最深層的需求—心?

現代由於生活型態的轉變,近年來臺灣大多數的家庭型態也已由核心家庭取代過往的三代同堂,多數年長者與子孫分居二第或居住在老人中心。然而,這些久久才能與家人見面的年長者僅靠著先進的科技設備就能因此獲得滿足嗎?這些新機器的發明能真正符合年長者們的需求嗎?

對於2018年已正式邁入高齡社會的臺灣而言,2030年臺灣勢必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因此,如何關懷、照護年長者的內心需求是我們必須正視的課題。現在,請你以關懷的角度出發,透過不同的任務歷程,解析、理解年長者的內心,並研發出一個能與年長者溝通、具有「人味」的機器人吧!

任務一:解心裏密碼/弦外之音

研發「會溝通」的機器人期間,工程師們因為無法理解年長者的心理需求而導致工程延宕,因人與人間常利用許多不同形式的語言或非語言訊息進行溝通,使過程中有了弦外之音,讓溝通歷程更為複雜,但也更具有人情味!
現在,請你協助調查並搜集家中或社區內年長溝通內心需求的現況,解出年長者的心理密碼!

任務二:通達銀髮心future

理解了年長者現在的內心需求與解開弦外之音後,請你依據這些data,預測並評估2030年科技AI的大未來中,青銀交流時可能會遇到的溝通困境,並找出協助2030的年長者傳達內心需求時所需求的溝通。

任務三:解鎖「心」關係

找到通達未來銀髮心事界的溝通後,請小小工程師們為2030年的年長者設計出一個前所未見的「會溝通」的機器人,讓青(年)銀(髮)的關係能從(心)獲得解鎖,共創有溫度的心交流!

這是一個前所未見的設計,你一定會遇到沒有預想到的阻礙或者是挫折,但是請你不要擔心,校長、老師們和所有的小組夥伴,一定會一起協助你、共同衝破困境,共創有溫度的2030心工程!

委託人   
 高雄市東光國小  校長      柯惠玲
廣達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徐繪珈

學生創意

★展現在思考

「我覺得自己有在進行某件困難的事的能力,也會從一大堆繁瑣的文字中找出作者最主要想表達的意念。」

「我覺得我的態度變的很積極,對年長者的看法有了大大的改變。」

「點子實驗室不再是古板的上課本,而是可以讓大家發揮想像,把每個人的想法一個一個加在作品上,讓作品更完整。」
 

學生們在任務中,化身小小工程師,為長者們設計出一個具有未來、科技感,且理解長者內心,「會溝通」的機器人。為了讓作品更精緻且切合概念,同學們透過作品品識單(see-think-wonder)、特寫心智圖等學習單,審視階段性作品,找出關鍵字、提出想法,讓各異獨特觀點的每件作品更精煉、聚焦
    

★展現在表達

「我覺得我的語文、美勞、膽量都有大大的改變,首先是語文,我發現寫學習單,展前展後時,一下就寫完了,不用在寫的很辛苦了!再來是美勞,我對創作的興趣越來越高,靈感很快地都從四面八方來,讓我對美勞的喜愛更上一層樓。」
「用隱形筆畫出年長者的內心需求,再用燈筆照出,顯現不易窺見的意涵,所以容易造成青銀世代溝通間的隔閡。」

 

學生們透過「我有話要說」的表達學習單,表達創作理念,將自己所創作的「會溝通」機器人中最希望觀眾看到並接受到自己獨特使用的媒材、元素、形象等,一一列下後,並賦予其意義,從這些書寫下的文字,可以看見每位學生創意思維背後的表達及詮釋方式;而在展名的命名部分,全班透過同音字發想,為展覽內涵說出動人的故事
    

★展現在行動

「我一直被老師退件,因為我從來沒有來來回回的被退件過,我一開始都覺得老師很奇怪,我明明就已經做的很好了,為什麼還是一直沒過關,但後來我發現我和老師的標準不一樣,才會害我被退件,老師追求「完美」,而我追求「做完」。後來我才發現兩者天穰之別,也學到做事不能只做完,一定要做到完美才行。」

執行任務的歷程中,學生們的長者訪談,是藉由協助校園內的種菜婆婆,親自陪伴參與種菜的過程,藉由這樣自然輕鬆的互動交流,與婆婆聊天,了解她的生活、需求、也從中學習長者的各種生活智慧;也透過投入作品的創作,增加了親子共創的機會,更從中了解到長輩們的建議、想法,讓創意作品更加具體化
    

  

教學策略

「這次的學習計畫不僅是小組間成員的互相配合,而是每個孩子也都必須要各自獨立思考、蛻變,才能共同成就一個完整的群體,這樣的教學模式是與以往教學最不同的一點。」

學生學會溝通、協調、同心協力完成作品,老師從主導者變成協助者的角色。

執行「設計學習」計畫期間,不論是老師們的教學設計,還是學生的創作歷程,皆是經歷了各種來來回回的溝通、思辨與修正過程。透過設計『我有話要說學習單』,引導孩子們藉由賦予意義的方式,將廣泛的議題逐漸聚焦,並試著練習以說書人的方式引導觀展人進行思考,也藉由同儕間的觀摩、反饋方式互相給予鼓勵、提點,這可以促使學生們打開新視野,去了解觀看事情的不同角度及觀點;為了精煉最終作品的理念、設計的細節,師生透過大量的一對一提問、對話而後聚焦,給予不同孩子最適切的協助資源
    

展覽呈現

學生們經歷了一學期的任務,透過大量文本閱讀、研究及訪談,不同觀點的分析、探討,孩子們打造出各異其趣,能讀懂長者想法並能與長者溝通,各種樣態形式,具未來科技感的機器人,最終將其學習歷程與作品,策畫出「心碎-心遂:一段曲折的心路『ㄌㄧˋ』程」特展。以「關懷」作為核心概念,「窺見」、「洞察」「轉圜」及「曙光」四個展區,如同走進心的隧道般,展現學生們一層層針對「溝通」的觀察,人與人的互動、對話到連結,是一段艱辛且迂迴曲折的過程,然而學生們期待藉由這些創意十足且具有想像力的作品與故事安排,喚起觀眾嘗試的去思考與身邊長者間的距離,並且起身行動,重新建立起心與心之間的連結
    

  

     

教師發表

展覽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