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秀林國小

再‧轉‧存~人與自然的協奏曲

改變契機

秀林國小希望透過「設計學習」計畫,帶著學生對生活環境有感,對生態變化有行動。透過探討「里山」的精神與內涵作為任務核心,對家鄉的生態進行觀察與討論,並提出具觀點的改變行動方案;讓身處相對於都市環境的孩子們,面對有著豐富自然景物的周遭環境,更具備洞察力及感受力,也共同努力營造出2030年人與自然間和諧、美好、共存,「超活力」共好動態平衡的未來。

情境任務介紹

2018年冬開始,陪伴學校多年的後山樹林遭到大量砍伐,蝴蝶變少,螞蟻變多,家鄉的景象正在轉變中;也因自然環境、生物棲息地的破壞,造成生態間的不平衡,危及身為地球一份子的我們。

透過此次「設計學習」任務,三、六年級學生踏查、觀察記錄學校後山的生態環境,以拍照繪圖方式,說明環境樣貌,並從中發掘問題,以心智圖方式分析環境改變原因、優缺點;再帶領學生參觀特生中心「里山環境教育活動」及大師作品,讓學生們認識「里山」是什麼與實踐的重要性。

最後,學生們從社會、經濟活動及生態三個面向進行思考,將自己的觀點以模型作品展現出來,每位學生創建出獨特、「互助互惠」的里山生態模型,以展覽設定的故事線,邀請觀眾與社區居民,一同欣賞孩子與自然和諧共處,譜出屬於2030年的美妙樂章。
    

任務信

嗨!各位設計師:

陪伴我們多年的後山樹林,在2018年冬季,樹連根被砍伐,山被夷平,造成生物棲地的破壞,失去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平衡,直接或間接影響我們的生存空間。
於人類行為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了人與自然能永續『共好』,學校招募各位設計師,參與設計這一次的2030年會「互助互惠的『里山』」社區設計,讓學校與社區居民,甚至整個家鄉,可以為里山共盡一份心力。
希望在家鄉產業的生產過程,能同時兼顧豐富的生態多樣性,進而『共產』;時間的逝去,將使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生態三方面達到『共享』,更創造出永續『共存』的未來。

任務一:探訪現存里山的「互助互惠」

大自然生生不息,人生活在其中,了解多少呢?請設計師們踏查住家附近的生態環境,以拍照或繪圖方式,並輔以文字說明個人現在生活的樣貌,並且明確『里山』互助互惠的概念。

任務二:察覺過往里山的「互助互惠」

經濟產業、科技進步…導致里山在哪些方面不一樣了!為什麼人與自然無法再『共好』?請設計師運用科技資訊、訪問長輩…等方式,察覺過往里山的『互助互惠』,分析里山改變的原因及優缺點。

任務三:創造未來里山的「互助互惠」

經過探訪現存的里山、察覺過往的里山,看出每個人都需要努力和周圍生態環境共生,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看過大師作品後,請設計師發揮想像力,設計出一個前所未見的『互助互惠』的里山生態模型。
期待你們的分享!

委託人   
南投縣秀林國小  校長      楊清豐
廣達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徐繪珈

學生創意

★展現在思考

「比平常的課程還多了很多的思考,而且這些思考都可以應用在生活中。」
「一直卡關,但是我會問老師或同學。」
「有更多的想法了,手作的能力也更厲害了和寫作的能力也越來越好,畫圖能力也變好。」

學生們透過五官感受探查家鄉環境的現況及過往,從中發掘人與自然在地生活的現象,以「心智圖」的實施運用,來幫助自己分類、歸納、聚焦、分析議題;並為了完成生態箱模型,絞盡腦汁思索資源回收的材料與模型之間的連結,媒材與造型間的相互激盪,更顯現出孩子們的創意。
    

★展現在表達

「我覺得自己改變的有:表達能力、製作能力、團結能力、向心力、想像力。」
「上完這次的課程,讓自己學到了很多,像是策展人的辛苦,還有和人的相處。」
「更多想法,手做能力有更厲害,寫作表達和畫圖能力也越來越好。」

口語能力的培養,除了想法表達、解說訓練外,也以扮演小記者角色的任務,擬定訪問稿來進行小組間、分享報告時的提問訓練;而透過作品,則可以在任務課程產出的圖文詩、立體生態箱作品中,看見孩子們聚斂後的「里山」觀點。
    

★展現在行動

「讓竹山的溪流成觀光景點,讓竹山的美麗帶動竹山的經濟。」
「做海報時,可以尊重別人的意見,了解到了里山的環境生物的重要,並多使用環保物品,守護里山。」
「想點子及創作時,老師和同學一起協助。」

走出教室,學生們實地走訪家鄉、參訪專家,執行策展任務。除了參與執行任務的三、六年級學生設計2030的里山生態模型箱外,其他年級學生,同樣運用資源回收材料,繪製里山動物圖像作為展覽入口意象,全校23位學生總動員,展現實現里山精神的任務行動。
 

教學策略

「相信孩子,相信自己,相信團隊,我們一起攜手,再大的困難都可以克服、超越!」
「『沒有標準答案』的『師生共構』。」
「沒有對錯、沒有師生的界線,在互相學習的氛圍中,彼此互為對方的『老師』。」

透過廣達「設計學習」計畫,以問題導向的學習,教師搭好鷹架、建構規準,給予任務,小組討論。學生在生活周遭發掘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只要合乎邏輯就是答案。而透過大師作品及多元學習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做思考的擴散,再聚斂。點子筆記本上的原型嘗試,認識多元媒材與使用,並收集生活中能使用的環保材料,不斷的評估調整自己的作品是否合乎規準和核心概念。

展覽呈現

「再‧轉‧存~人與自然的協奏曲」是一個以「共好、共存、共榮」的里山精神作為核心,透過實地踏查家鄉生態的觀察與探討,並思考找出2030年「人與自然」平衡點的展覽。三個展區以「創生」、「轉換」及「循環」串聯,透過孩子們一件件象徵2030未來里山樣貌的生態箱,將資源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大自然能源的運用轉換,到回歸人與環境的自然循環到共存,秀林師生建構出一個生生不息,和諧美好的未來生活願景,期盼與觀眾一同共同努力,往理想里山的這條路上邁進。

教師發表

展覽列表
TOP